時間進入1930年,經濟危機已經徹底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蔓延開來,昔日工業三巨頭,美國和德國,經濟已經徹底崩潰,東非市場也面臨著嚴峻的外部經濟形勢沖擊。
隨著世界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的跳水,1929年末,海外訂單大量減少,外貿企業經營困難,不過,這對于東非并不算大問題,畢竟從二十年代以來,東非就一直在調整本國經濟政策,換句話說,東非從十年前開始,就在為這場經濟危機做準備。
這就是一場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社會和經濟改革,并且因為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東非完全不用像后來的羅斯福政府那樣采取激進的政策。
當然,這也導致二十年代,東非經濟增速不如美國,甚至是西歐,但從長期來看,顯然這種穩健的社會改革對東非是十分有益的。
不過,面對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東非也不是沒有損失,因為外貿受挫的原因,也牽連到了東非本土企業的發展,失業率抬升,雖然不至于像歐美國家那樣夸張,但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而1930年是東非關鍵的一年,“七五”規劃的編定正式開始,它決定著未來一段時間內東非經濟政策的走向。
東非國會。
東非工黨議員羅爾森正在演講:“1929年末,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可謂哀嚎一片,股市崩潰,銀行,企業破產,尤其是在美國和德國,失業人口高達百萬規模之上,與之相反,蘇聯在1929年的經濟表現卻十分亮眼。”
“在1929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正式實施,如今蘇聯正在迅速的工業化,大量現代化工廠和企業落地。”
“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的十年,蘇聯也是歐洲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
“這充分證明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說明了政府對經濟統一調控和干預的必要性,否則東非早晚會步入歐美國家的后塵。”
在正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其實經濟發展,就已經超過歐洲其他國家,這一點很容易被人忽視。
在經濟領域,新經濟政策刺激下,蘇聯的工農業迅速恢復到一戰前沙俄水平,看似沒有變化,但意義完全不同,就比如沙俄糧食產量再高,可俄國民眾依舊吃不飽飯,工業再強大,普通工人生活依舊貧困且毫無自由和尊嚴。
同時,蘇聯重塑了政府財政,在帝俄時代貪污腐敗問題嚴重,加上財富聚集在貴族和資本家手中,國庫十分空虛,而蘇聯政府卻掌握了大量資源和財富,至少在現階段,這些資源和財富,還是屬于所有蘇聯人的,也是真真切切的花到刀刃上。
而且,本時空里蘇聯還為了收復烏克蘭等地區,多打了一場仗,這都表明蘇聯的財政狀況比帝俄政府強的不是一點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