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蘇聯在城市化方面的表現則更加突出,1920年蘇聯的城市化率大約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而1929年,已經達到百分之三十,這也就意味著過去十年間,蘇聯的城市化率提高大約十個百分點,東非也只有在一戰期間才有這個發展速度。
一戰持續了五年時間,東非吃掉了大量戰爭紅利,可蘇聯顯然沒有這個待遇,二十年代,一戰已經結束,更別提世界各國對蘇聯的經濟封鎖,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城市化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這也充分印證了過去十年間,蘇聯在國家建設領域的巨大成就,畢竟東非頭兩個五年計劃,也沒有表現出蘇聯這種夸張的城市化增速。
而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也為如今蘇聯工業計劃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蘇聯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讓蘇聯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本質上是蘇聯厚積薄發的結果,沒有二十年代的埋頭苦干和精心鋪墊,那蘇聯的頭兩個五年計劃最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而前期的準備,也使得蘇聯經濟發展效果并不明顯,但絕對不能忽視,這個時間段對蘇聯長期發展的重大意義。
因此,蘇聯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其具體時間應該是接近二十年時間,而絕非兩個五年計劃實施,就直接完成華麗轉身,甚至神話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效果。
就像東非,如果沒有19世紀中后期的各種努力和鋪墊,那也不可能取得20世紀初的經濟崛起奇跡。
如今,莫斯科人口規模,雖然不能代表蘇聯全國城市發展情況,但也充分證明了過去十年里,蘇聯在經濟和工業發展上的巨大進步,在莫斯科新增加的兩百萬人口,絕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地區。
維德諾耶頗為自豪的說道:“伴隨人口增長的,則是蘇聯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就比如莫斯科汽車廠,莫斯科電器廠等等。”
莫斯科汽車廠也是蘇聯一五計劃中的重要項目之一,但是這個汽車工廠的前身在帝俄時代就已經開始建設,不過,當時帝俄已經距離覆滅也就不剩下兩年時間。
在二十年代,莫斯科汽車廠在蘇聯政府的領導下就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這次一五計劃中,莫斯科汽車廠更貼切的說不是新建,而是現代化改造和擴建。
除此外,還有一系列的配套工廠,來為莫斯科汽車廠生產零部件,這也成為了如今莫斯科一五計劃期間,最具有象征意義的工業項目之一。
而莫斯科電器廠,和莫斯科汽車廠一樣,雖然也是一五計劃期間重點項目,但它在此前也已經存在,這次也是改造和擴建。
這兩個工廠都證明了一點,那就是早在一五計劃以前,蘇聯就已經開始了本國工業化建設,但受制于當時條件,比如技術和人員不足,所以很難取得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