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像歐洲人自認文明世界一樣,蘇聯公民顯然也有這種心態,也難怪,后來蘇聯陣營里,蘇聯對其盟友總是以“趾高氣昂”的姿態,插手其盟友的國家事務。
畢竟,他們既然代表了“文明”,對方和他們意見相左時,那一定是對方“不對”,他們有理由“糾正”其錯誤。
當然,葉可夫只是感覺蘇聯人和他接觸時,有些不舒服,但他并沒有深想,目前為止,他對蘇聯的整體感觀還是不錯的。
葉可夫對維德諾耶說道:“我們能不能到蘇聯的工廠進行參觀?”
這個要求倒是讓維德諾耶有些為難,他對葉可夫說道:“這件事比較復雜,畢竟要先取得工廠的同意和協調,我可以和上面申請一下。”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葉可夫敏感的身份,葉可夫本身是一名作家,而且還是東非這種帝國主義的出身的作家,所以維德諾耶必須慎重。
因此,他只能向上級請示,不過,接下來的過程很順利,當下蘇聯政府認為這是展示近些年來蘇聯工業成績的機會,加上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大危機,更有利于襯托出蘇聯制度的優越性。
為此他們安排葉可夫進入莫斯科汽車廠等如今蘇聯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參觀。
莫斯科汽車廠。
實際上,這座規模龐大的汽車廠,依舊處于建設階段,不過,主體和部分車間已經施工完畢。
汽車廠的技術人員利哈切夫向葉可夫介紹道:“整座工廠,都引入了最新的技術,不過因為規模龐大,且此前蘇聯工業相對落后的原因,這座工廠徹底完工,預計要等到1933年。”
“初期會試生產,年產量不高,大約在兩千到三千輛左右,等后期,工人和技術人員培訓完成后,最終工廠的年產量大約可以提高到五六萬輛規模。”
新技術和產業,雖然蘇聯已經引入,但是也不可能工人上手就能操作機器設備,畢竟,此前蘇聯的汽車工業,根本沒有類似經驗。
1929年以前的莫斯科汽車廠,基本上采用的還是手工制造為主,產量十分有限,而現在的流水線作業,必然要更換大量設備,并且需要工人和技術人員有較高的知識儲備。
利哈切夫說道:“在莫斯科汽車廠之前,蘇聯雖然也能制造汽車,但是現代化程度偏低,并且產量十分有限,而沒有龐大的汽車工業規模,自然也不可能培養相對應數量的熟練工人。”
“這也是蘇聯如今汽車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和技術人員摸索成功后,我們蘇聯的汽車工業也將進入飛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