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莫斯科汽車廠,它不單單是一家大型工廠,同時能夠帶動數百家零部件生產企業的進步,逐步填補蘇聯工業領域的諸多空白。比如汽車制造廠需要鋼鐵廠,玻璃廠,涂料廠,橡膠廠,發動機廠等等廠家的配合,這是一個龐大的工業系統。”
葉可夫對于這些也算有所了解,畢竟東非本身就是世界汽車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除此外,就是美國和德國,三國處于第一梯隊。
其次是英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國家,這是第二梯隊。
蘇聯現在只能排在第三梯隊,而第三梯隊國家的汽車產業,基本上指的是有自主生產汽車能力,但技術相對落后,無法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國家,在莫斯科汽車廠沒有改造擴建完成之前,蘇聯的現代汽車工業依舊為零。
利哈切夫接著說道:“初期,我們廠的產品,基本會以卡車為主,雖然也有轎車,但并不會占據主流。”
蘇聯是很務實的國家,至少現階段,轎車對蘇聯政府而言,并不是必需品,反而更像一種奢飾品,反觀卡車,不僅能拉貨,同時也能拉人,載重量還大,因此,接下來蘇聯的汽車廠自然要加大馬力生產卡車。
葉可夫說道:“在東非,轎車基本上成為了出行的重要工具,當然,卡車等實用性車輛的數量也不少。”
利哈切夫無奈的說:“因為帝俄政府的腐朽和落后,所以拖延了蘇聯汽車工業的發展,如果是在上個世紀,我們就能推翻沙俄,那蘇聯的汽車工業,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和東非差距如此之大。”
“而且,現在蘇聯整體上還是比較貧困的,我們雖然正在積極轉變產業結構,但是這需要資金和時間,至少在近十年以內,蘇聯汽車工業想追趕上其他國家,難度很大。”
對于當今的世界頂級列強而言,汽車年產量至少在十萬輛以上,才能算合格,僅歐洲來說,如今產量最高的德國,每年大約能生產三十萬輛汽車。
實際上,以德國的工業能力,完全可以生產更多,而限制德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則在于德國沒有穩定的石油供應產地。
然后是英法兩國,汽車年產量大約十五萬輛以上,不到二十萬輛水準,前世英法在這個時期,都是超過二十萬輛的,不過,因為一戰的變化,德國工業顯然比英國和法國更有競爭力,同時英法兩國還要面對美國和東非汽車工業的競爭,因此很難達到前世水準。
奧匈帝國的汽車產量大約在十萬輛左右,主要是受制于技術和市場的約束,不過,這也足以讓奧匈帝國晉升為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產國。
而在排名前七的汽車生產大國里,有一個國家比較特殊,那就是加拿大,加拿大的汽車產量在二十萬輛以上,比英法還高,處于世界第四位,不過加拿大汽車產業主要是受到美國影響,同時有英國殖民地市場加持的結果,不過,加拿大,美國和東非都不屬于歐洲國家,所以不在討論范圍之內。
在歐洲的傳統五大強國,也就是英、法、德、奧、俄(蘇),這五個國家中,蘇聯的汽車工業和其他列強國家的差距十分懸殊。
別說和原本同一級別的列強國家相比,如今蘇聯汽車工業,甚至不如意大利,瑞典,比利時這種工業相對強悍的中小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