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隨著東非七五計劃的正式展開,同時為了應對世界經濟危機的惡劣經濟環境,大興土木的時候,萬里之外的遠東帝國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去年,遠東帝國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軍閥戰爭,也就是中原大戰,這場大戰甚至波及到了東非和遠東帝國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不過,東非方面對這場戰爭并不關心,因為自從1912年以來,東非在遠東帝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
隨著清政府的垮臺,這也意味著東非和過去遠東帝國政府的合作模式破產,在1912年以前,雖然東非政府嘴上說淮海經濟區是一個公平互惠的經濟貿易合作區。
但事實上,東非官方經常插手當地的政治事務,敲打原遠東帝國君主制政府,比如在收稅,地區沖突,甚至是工程建設等具體問題上,都要經過東非政府的同意后,才能實施。
甚至在部分特殊時期,東非政府還會派遣軍隊,對遠東帝國政府進行武裝威懾。
東非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維護本國在遠東帝國經濟區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防止原遠東帝國政府和其他列強勾結,侵蝕東非劃定的經濟勢力范圍。
而東非的這一系列做法,對遠東帝國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在東非經濟區內,稅收相對平緩,苛捐雜稅相對減少,社會治安比較穩定,大型沖突和戰爭幾乎不存在。
至于弊端,則是打擊了原遠東帝國君主制中央政府的權威,減少了其部分稅收收入,不過就它的口碑,哪怕沒有東非的存在,也基本無可救藥了,而收入方面,原政府也基本花不到實處去。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原君主制政府倒臺。
從1912年之后,東非官方力量大幅度從遠東帝國撤出,至于經濟方面,在東非官方資本撤出后,東非民間資本也沒有順序補入。
原因也很簡單,1910年東非全國才正式放開自由市場,民營經濟剛剛起步,彼時東非民間資本,根本沒有能力向海外擴張。
最近幾年,東非民間資本發展起來后,才開始進入淮海和珠江地區,推動了新一輪東非對遠東帝國的經濟投資和貿易活動。
至于原本東非官方在遠東帝國的產業和投資,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東非政府出售給遠東帝國當地的親東非民族資本了,當然,如果說難聽,叫東非扶持的“買辦”也沒有問題。
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收縮,也導致了淮海地區的動蕩,就比如1930年的中原大戰,放在20年前,各方勢力想在東非的“勢力范圍”大打出手,這種局面基本不可能出現。
而1930年的戰爭,也是淮海地區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人禍”,今年,淮海地區又遭遇了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天災”。
開封。
東非駐遠東帝國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