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鐵路是1931年東非國家鐵路工程中的一個重要典型,同時也是東非海外鐵路標準輸出中的一個代表作品,和同時間的南美鐵路(亞松森—利馬鐵路)同等地位的海外鐵路工程。
這其實也反映了東非在應對經濟危機中的積極開放政策,同為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大國,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和東非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30年6月份,美國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到1931年,美國全面執行該法案,并且對超過兩萬種進口商品征收接近百分之六十的高額關稅。
美國人希望以此來保護本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避免外國的競爭,至于該法案的效果,并不好說。
前世美國也實施了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是不僅沒有緩解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畢竟,前世的美國,在一戰結束就是全世界毫無疑問的最強大工業國,唯一能對美國工業造成威脅的德國,因為一戰的失敗,也基本下線。
所以,在前世這個時期,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其實處于優勢地位,沒有國家能和美國在工業領域競爭,主動放棄了自由貿易,本身就是對美國經濟的極大削弱。
而在本時空里,美國只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同時在高端產業方面,面臨著東非和德國等國家的激烈競爭。
別說是德國,就算英法等傳統工業強國,在部分高端產業領域,都足夠美國喝一壺的。
之所以,東非也能成為高端產業領頭羊之一,則是東非開辟的新賽道更多,比如內燃機,汽車,航天,航空,電力等等。
相比較之下,美國在傳統工業領域和歐洲競爭吃力,在新興工業領域又不如東非和德國,這使得美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定位很尷尬,有些類似21世紀遠東帝國產業轉型時期。
因此,同樣是推行和實施《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對于兩個不同時空的美國,所產生的作用也可能有很大不同。
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東非取代了前世這一時期,美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過,東非在面對世界經濟危機時,沒有逃避,而是采取了類似前世美國羅斯福時代的對外經濟政策。
羅斯福時代,執行的是《互惠貿易協定法》,從而避免美國在貿易領域全面樹敵。
東非的北非鐵路和南美鐵路,就是這種所謂“互惠”雙邊貿易的體現,通過和其他國家展開經濟上的合作,在推動合作國發展的同時,奠定雙方經濟和貿易活動中東非的主導地位。
就比如南美鐵路建設完成后,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的交通得到改善,商品出口更加便利,帶動沿線產業發展,而這也有利于東非資本進入到這些地區,獲取當地的廉價礦產,勞動力,農產品等資源,開拓新的市場等等。
北非鐵路則將加強東非和北非地區,意大利,歐洲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系,東非作為工業國,注定了在和這些國家地區的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
同時,北非鐵路還能帶動東非北方地區的經濟,促進北方內陸地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