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遠東帝國君主制時代,東非就是和這兩家進行的合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留下了后路。
就比如徽商,按照原本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基本就銷聲匿跡了,胡雪巖為代表的徽商領袖試圖轉型,但是最終失敗。
而本時空里,因為東非進入淮海地區,這就讓他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并且最終融入到新的淮海財閥中。
晉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甚至1930年遠東帝國的戰爭,他們就是西北軍背后的重要支持者。
……
除了摩加迪沙以外,在東非許多港口,都在發生類似的場景,當然,其中最突出的,還應該屬于東非的南洋殖民地。
雖然東非在南洋的殖民地不少,可是說句實話,這些殖民地就算全部加在一起,也遠遠無法和東非本土對比,甚至經濟不如東非的一些省份。
但是在對遠東帝國災情的支援上,這些東非下屬的殖民地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尤其是那些扎根東非南洋殖民地的華商和普通僑民,可謂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
從最西端的克拉地峽領地,到東非的蘭芳海外省,再到東加里曼丹和棉蘭老島,最后是東屬新幾內亞以及亞太諸島,幾乎各地都能看到募捐活動。
而這還僅僅是東非殖民地的情況,其他諸如越南,柬埔寨,暹羅,緬甸,東印度群島的華人,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許多人甚至捐出了全部積蓄。
根據后世推算,這次南洋地區的捐款總額就可能達到數億萊茵盾之多,這極大緩解了這次遠東帝國特大水災的后續問題。
可以說,東非全國和南洋地區華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本次遠東帝國的損失降到了最低,而這也為后續遠東帝國經濟恢復,工業相對快速發展,抵抗外敵入侵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因為必須注意到這兩年時間雖然遠東帝國依舊多災多難,但從1927到1937年,也正是前世遠東帝國歷史所謂的“黃金十年”。
雖然黃金十年的成績和同時期其他國家對比,并不算突出,可必須承認這個階段,應該也算金陵政府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成績了。
而更快的恢復經濟生產,也就意味著工業更快復蘇,也為之后對抗日本積累更多的資本。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