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為了東非援助遠東帝國物資的落實,萊茵帝國中央政府甚至派出了專業的調查組,他們將和東非援助物資一起前往遠東帝國,并且監督賑災物資落實到基層和實處,同時,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政府機構,外交使領館,商會,其他民間組織,也會采取行動,避免東非的援助物資被“拿”。
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機構并不少,單是外交部門,除了東非駐金陵大使館以外,其他地區的領事館就多達二十多處,其中災區的東非領事館就有七八家,因此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話說回來,東非這么做也很有必要,俗話說利益動人心,這次僅東非對遠東帝國第一批援助金額就高達七億萊茵盾的物資,另外還有七十萬噸糧食。
單單是糧食方面的援助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前世,遠東帝國十四億人一天消耗的糧食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而七十萬噸糧食足夠一個四百萬人的小國家吃上一年時間,如果操作得當挽救千萬人的性命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七億萊茵盾差不多相當于四千萬兩白銀,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遠東帝國尚且沒有發行自己的紙幣,因此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銀元,也就是俗稱的大洋,其價值差不多就是七錢二分白銀。
當然,東非政府援助的七億萊茵盾,不僅僅包括真金白銀,還有大量的救災物資,也包括人員支出,比如藥品,還有赴遠東帝國的醫療隊人員開支。
總而言之,這次東非對華援助的規模是空前的,包括大量糧食,藥品,生活物資以及人員。
如此多的付出,用在實處,那東非人民也就是安心了,可如果被遠東帝國的貪官污吏私了,那就不是東非全國能接受的了,出于對金陵政府的了解,所以,東非必須自己派人盯著。
事實上,東非和金陵政府的關系,一直就比較擰巴,因為金陵政府背后的支持者是江南地區的財閥,而江南地區的財閥背后是英美資本,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東非對金陵政府的不信任。
東非對金陵政府看不上眼,反過來,金陵政府對東非其實也敢怒不敢言,而這就牽扯到遠東帝國國內的政治斗爭問題。
雖然說東非政府無意干預遠東帝國內政,但是也確實扶持了一股新的資本勢力同金陵政府背后的江南財閥形成競爭關系,也可以稱之為淮海財閥。
二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不過背后扶持他們的國家勢力不同,淮海財閥自然偏向于東非,而江南財閥傾向于英美。
只不過,淮海財閥的實力遠不如后者,因為東非本身對淮海地區的投資力度就不大,而且江南地區本身就一直都是遠東帝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淮海財閥唯一的優勢可能就在于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更強,因為東非本來就沒有對他們進行過多的干預和控制。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淮海財閥比后者更具備民族性,畢竟他們和東非更多是合作關系,而江南財閥和英美傾向于主仆關系。
摩加迪沙華人商會會長周同書的家族就屬于淮海財閥的一員,這個財閥以膠州為中心,在蘇魯豫皖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但是,手里沒有自己的強大武裝。
就比如說江南財閥,他們扶持了如今的金陵政府,進而控制了遠東帝國中央政府部隊,保證了他們的權利,地位和財富的安全,而淮海財閥就不具備這一點。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淮海財閥追溯根源,和曾經的徽商,晉商也有關系,或者說這兩者中的一部分和當地勢力融合成了這個新的資本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