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比西河省。
東非的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駐地在太特市,這個水利委員會是東非諸多水利委員會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這次卡布拉巴薩水庫建設,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的責任很重。
就目前而言,他們不僅要負責和監督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同時要對全流域進行綜合性治理,尤其是贊比西河下游近五百七十公里沿線地區。
隨著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對贊比西河下游影響最大,原因也很簡單,贊比西河中上游干流沿岸幾乎沒有多少城鎮和人口。
委員會主任凱特爾此時就在下游贊比西河省的卡亞鎮巡視工作,從太特市一直到欣代市,數百公里的河段上,有許多水利部門的調查人員。
贊比西河省的卡亞鎮距離太特市并不遠,贊比西河省河務局的局長,站在凱特爾身后向他匯報著情況。
而贊比西河省河務局是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的下屬機構。
“贊比西流域,近些年來隨著帝國的開發,對沿岸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壞,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這些河沙基本淤積在下游地區,并且最終被輸送到河口三角洲地區。”
“這也是贊比西航運的一大威脅之一,贊比西的輸沙量接近一億噸,雖然已經低于多瑙河,但依舊對下游的航運具有較大威脅。”
沒錯,現在的贊比西河泥沙攜帶量沒有多瑙河高,這是一個很反常的現象,畢竟贊比西沿岸可是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草原植被更容易受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
反觀多瑙河流域,氣候條件就好上不少,植被也比較旺盛,森林也不少,因此導致兩條河流水土流失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還是人類活動程度決定的。
多瑙河及其支流沿岸經過的國家包括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西烏克蘭等國家,尤其是奧匈帝國,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開發歷史悠久。
反觀贊比西河流域,雖然人口也不少,但是,除了下游以外,其他人口基本分布在贊比西河的支流,而贊比西河干流中上游河段,基本沒有大規模開發,這是如今贊比西河含沙量低于多瑙河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在20世紀以前,贊比西河的含沙量是遠超多瑙河的,但在二十年代,隨著東非經濟轉型,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增加,還有支流流域興建水利設施,一下就把贊比西河的輸沙量減少了近五成。
在19世紀七十年以前,贊比西的輸沙量大約在一億五千萬噸左右,隨后,因為東非對流域的開發,這個數字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里激增到近兩億噸規模。
水電站對河流含沙量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它本身就具有攔沙,調沙功能,而東非作為二十世紀前期的基建狂魔,在贊比西河的支流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加上二十年代后,對河流沿岸植被的保護和擴植,因此,贊比西河含沙量大大降低也就不足為奇。
而同時期,多瑙河流域的國家,就沒有東非這種基建能力還有維護意識,尤其是流域中占比最大的奧匈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