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靠糧食交易的差價,顯然無法彌補這個缺口,因為東非進口蘇聯小麥也是有數的。
約瑟夫就說道:“在其他產品上,可以適當給東非讓利,比如煤炭,鋁土,銅等。”
東非是蘇聯煤炭的買家之一,烏東地區的煤炭,靠近黑海,所以很方便通過蘇伊士運河出口到東非北方一些地區。
至于鋁土礦,蘇聯的儲量也很大,而當前,蘇聯本國并無煉鋁工業,因此,在新經濟政策以前,東非就和蘇聯有相關貿易。
銅就更不用多說了,東非本身是銅礦消費大國,在國際社會上,東非的有色金屬冶金一直都比較出名。
不過,約瑟夫提到的這幾種礦產,很顯然,除了鋁土以外,對東非的吸引力有限,而且,對現在的蘇聯而言,重要性也不高。
就像石油,黃金這種礦產,和東非的貿易就不是重點,蘇聯的石油主要買家是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和意大利,至于黃金,蘇聯側重于和瑞士等中間國交易,規避國際社會對蘇聯黃金的抵制。
除了這些礦產以外,1930年蘇聯的錳礦,鐵礦,鉀鹽等出口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地位。
蘇聯是世界第二大錳礦出口國,僅次于東非,德國和美國都是蘇聯錳礦石的重要買家,因此東非和蘇聯在錳礦出口上形成了競爭。
蘇聯的鐵礦主要出口歐洲,尤其是德國,奧匈帝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而東非主要從印度,澳大利亞,南洋,還有南美進口鐵礦。
鉀鹽作為生產化肥的重要原材料,在國際市場上倒是很受歡迎,甚至是供不應求,但是蘇聯同樣優先出口德國。
道理也很簡單,德國耕地面積有限,人口密度又極高,糧食壓力大,因此,在農業領域德國舍得投入,甚至愿意為此從蘇聯這個敵對國進口鉀鹽,并且給出的價格也比其他國家高。
約瑟夫對蘇聯的出口情況如數家珍,因此他對羅森戈爾茨說道:“對外貿易委員會,要充分結合各國的國情,再結合我們蘇聯自身的優勢,在今年的農礦出口上,放寬限制,盡可能的換取更多的外匯。”
“最好能在彌補糧食缺口的同時,保證國家工業發展的資金。”
簡單來說,約瑟夫的意思就是通過賤賣礦產換取更多的資金,畢竟這些礦產現在蘇聯也利用不了,還不如用來應急。
說到底還是蘇聯的工業化程度太低,否則的話,蘇聯的出口就應該以工業品為主,而不是農礦產品。
至于前世說蘇聯工業品質量差這個問題,那要看和誰比,和國外那些工業強國相比,蘇聯工業確實偏科。
但實際上,就算偏科的蘇聯工業,其飽受詬病的輕工業,也比之前的沙俄,還有后來的俄羅斯強,畢竟前世21世紀,俄羅斯重新變成市場經濟后,其輕工業也一直十分落后,不僅輕工業不行,繼承蘇聯的重工業優勢也慢慢丟失。
就恩斯特前世所知,俄羅斯的許多國產輕工業品,依舊停留在蘇聯時期,像什么鍋碗瓢盆,還有巧克力,酸黃瓜,肉腸等等。
市面上俄羅斯唯一有競爭力的可能就是食品產業,但這并不是它的食品工業強,而是偏向于“地域特色”,“情懷”為賣點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