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圖佐夫年輕,同時對敵經驗也豐富,常年活動于歐洲各國,專心于對外工作,這樣的人選,兩個人都很放心。
敲定了了人選后,約瑟夫強調道:“這次奧匈帝國的行動,要全力以赴,在行動之前,應該有詳細可行的計劃,我們最低的要求,也是紅旗插在維也納的土地上。”
奧匈帝國這種多民族的邦聯式國家,隨便一場動亂,都有解體的風險,因此,約瑟夫并不認為奧匈帝國各國的工黨能毫無芥蒂的團結在一起,否則也就不會有什么奧地利工黨,還有匈牙利工黨之分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聯的政治模式和奧匈帝國也有相似之處,也是由眾多加盟國組成,但是,這其中俄羅斯太強大,俄羅斯族占比也高,所以蘇聯比奧匈帝國更加穩定。
緬任斯基說道:“當前,奧匈帝國將成為我們攪動整個歐洲局勢的重要棋子,也是擴大世界工黨影響力的絕佳區域,我相信在我們的支持下,奧地利工黨的表現,不會讓我們失望。”
有無蘇聯支持,對于其他國家的工黨完全是兩個概念,畢竟蘇聯掌握著龐大的資源,如果此前,蘇聯在匈牙利問題上,能給予匈牙利工黨支持,那匈牙利工黨政權的命運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當時蘇聯無法拋開成見,和匈牙利工黨不能精誠合作,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使得蘇聯不敢全力支持匈牙利工黨。
當時,正是二十年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戰后高度繁榮的時代,美國經濟有“咆哮的二十年代”,德國也有經濟上“黃金的二十年代”,其他國家,東非,奧匈帝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各個表現不俗,世界帝國主義空前強大。
但是現在攻守之勢異也,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除了東非以外,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帝國,大多社會問題突出,國內動蕩不堪。
這也是如今蘇聯敢把手伸向奧匈帝國的重要原因。
即便被其他國家發現,他們因為經濟危機的原因,也無法對蘇聯進行反制,甚至一個不好,國內的工人就先因為生存危機暴動了。
戰爭或許是轉移危機的有效途徑,可一戰的陰云還籠罩在各國民眾心頭,所以,至少在當前環境下,沒有人會掀起戰爭。
至于,蘇聯如今對奧匈帝國政府的顛覆行動,那頂多是干預其內政,更多的是挑撥奧匈帝國內部矛盾,只要蘇聯不派軍隊親自下場,其他國家頂多也就譴責一下。
……
東非,普魯士省。
阿魯沙市。
20世紀以來,阿魯沙在東非幾乎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但是曾經的阿魯沙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那就是早期東非殖民地乞力馬扎羅省的省會。
后來,乞力馬扎羅省被撤銷,阿魯沙的省會城市地位也自然消散,而沒有了省會地位的加持,阿魯沙在其他領域也日漸衰落。
在1896年的行政區劃調整中,乞力馬扎羅省被拆分,并入濱海省,東方省,普魯士省和高原省。
作為前省會的阿魯沙則劃歸普魯士省管轄,普魯士省省會則是內羅畢市,但是內羅畢市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