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省內排名第一的是基蘇木,而內羅畢只能排在第二,阿魯沙排在第三,但是因為阿魯沙曾經也做過省會,因此阿魯沙市民一直不服內羅畢。
許多阿魯沙人認為如果阿魯沙是省會,經濟只會比內羅畢更高,內羅畢完全是吃了政策上的優勢。
阿魯沙的一家餐廳里,幾個市民就在討論這個話題,領頭的是勒韋爾,他正在一邊喝著啤酒,一邊侃侃而談。
“以前我們阿魯沙市,在帝國里排名不說靠前,也能排進前二十,現在全省也就基蘇木在經濟上還能排進中上游,內羅畢和阿魯沙可能也就排在前五十名里。”
“就內羅畢的經濟,當年還不如把省會交給我們阿魯沙市,也不至于讓整個普魯士省的經濟衰落至此。”
“交通方面,內羅畢也就吃了早期北方鐵路的紅利,當初帝國的鐵路都比較少,先通鐵路的城市有先發優勢。”
“但是,現在是我們阿魯沙的鐵路和公路交通,反超了內羅畢市,而阿魯沙交通上的這種優勢,卻因為內羅畢的打壓,完全發揮不出來。”
阿魯沙的陸地交通,放在東部確實比較突出,因為它本身就處于四省交匯地帶,不管去蒙巴薩,還是達累斯薩拉姆,亦或者多多馬,內羅畢都很方便。
而這些城市之間的相互交往,通過阿魯沙中轉也非常方便。
因此,阿魯沙成為了東非一個比較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勒韋爾接著說道:“而有了交通上的優勢,這也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上具備了一定的優勢,物流成本和人員往來的成本大大降低。”
“自然條件上,兩地差別也不大,因此,內羅畢現在經濟超過阿魯沙,完全就是省會地位所造就的。”
阿魯沙和內羅畢同屬于熱帶草原氣候,位于東部高原之上,唯一的區別是內羅畢的降水比阿魯沙稍微多一些,但是阿魯沙的年均降水量也能達到至少八百毫米以上,所以降水并不缺乏。
內羅畢年降水量可能也就比阿魯沙多一百到兩百毫米水平,在九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間。
不過,從氣候角度而言,兩座城市放在全世界都是相當宜居的地方,一方面降水適中,另一方面受高原地形的影響,氣候相對涼爽。
勒韋爾的酒友卡西說:“內羅畢還是有不少優勢的,交通方面,北方鐵路是帝國交通的大動脈,雖然阿魯沙的線路更多,但是輻射的區域,反而不及內羅畢。”
“內羅畢通過北方鐵路承接沿海蒙巴薩為首的東方省,還有大湖區兩個全國經濟都比較重要區域,同時,還能通過北方鐵路,虹吸沿線的資源和人口,集聚產業。”
“也就是基蘇木,靠著港口貿易,才能壓內羅畢一頭,說到底這也是交通區位帶來的優勢。”
“在帝國,也只有萊茵市和新法蘭克福市那樣的大型全國性陸地交通樞紐,才有可能和有水運優勢的城市競爭。”
至于中小型陸地樞紐城市,因為東非已經建成的發達鐵路和公路網絡,這種樞紐城鎮在東非能找到一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