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雖然氣候和緯度合適,但是距離本土過于遙遠,無法滿足帝國陸軍的需求,成本太高。”
作為一個熱帶強國,東非勉強可以模擬溫帶作戰環境,就比如東非國土南端,林波波河以南的國土,大部分就在南回歸線以南,加上南非高原的海拔,在溫度上基本和溫帶地區相差不多,不過降水偏少。
然后是東非北部的埃塞俄比亞高原區域,海拔平均在兩千米以上,所以也能模擬溫帶作戰環境,東非內陸高原的部分地區,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所以中低緯度地區,東非陸軍的作戰基本不會出現問題。
高緯度就完全不同了,東非僅有的一塊高緯度國土,阿拉斯加和本土的直線距離都超過一萬公里,更別說二者之間的交通也不通暢。
如果從東非西海岸出發,需要經過麥哲倫海峽,亦或者是巴拿馬運河,才能最終抵達阿拉斯加。
但是,麥哲倫海峽通航能力差,自然風險大,而巴拿馬運河又控制在美國人手里,很顯然,美國不會同意東非海軍從巴拿馬運河借道。
而從東海岸出發,要經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間還要經過南洋,亦或者繞道大洋洲海域,難度也不小。
如果要在阿拉斯加建設訓練場,提升東非陸軍高緯度和寒帶作戰能力,幾乎不可能實現,除非東非只派出小規模軍隊前往阿拉斯加訓練。
蒙特軍長說道:“對于帝國軍隊,尤其是陸軍而言,高緯度作戰,很難在本土實驗,同時對這方面的需求也比較小。”
“我們的國土范圍就決定了,帝國軍隊的主要對手,基本和那些高緯度國家關系不大,也不會輕易進入高緯度地區。”
“如果只考慮國土防御需求的話,那我們對高緯度地區作戰的需求就更少了。”
他說的不錯,一般情況下東非基本不可能和高緯度國家在軍事上發生沖突,因為二者距離遠,中間還隔著溫帶地區作為緩沖。
就像東非在中東的勢力范圍和蘇聯接壤一樣,就算兩國真為中東發生爭端,大打出手,那主戰場也只會在中東或者中亞地帶。
至于說東非陸軍一路橫推到莫斯科,那真是異想天開,同理,蘇聯哪怕把東非從亞洲大陸上趕下海,也不可能繞過印度洋對東非本土發動進攻。
蒙特接著說道:“要談及高緯度作戰,很顯然,這些是蘇聯,德國,瑞典這些高緯度軍事強國才應該考慮的事,我們東非獨占近半個非洲大陸,四周根本沒有像樣的對手。”
瑞典的軍事實力不弱,雖然如今瑞典在國際社會存在感不高,但是曾經瑞典在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也是比較強大的存在,在彼得大帝以前,瑞典甚至能壓制住沙俄,偶爾也跑到中歐的神羅揚武耀威,波羅的海幾乎和其內海沒有太大區別。
一直到彼得大帝時代,俄國通過北方戰爭獲得圣彼得堡出海口,同時戰爭消耗了瑞典國力,使其徹底失去波羅的海霸權,瑞典就成為了歐洲的二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