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政府有了想法,外交部很快就做出了動作,和智利,阿根廷兩國進行溝通,阿根廷軍政府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東非的提議。于是,東非把重心放在智利。
此時,智利的政局并不穩定,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智利農礦產品出口大幅度降低,尤其是英國和美國資本的撤出,使得智利重要收入來源的硝石出口價格幾乎腰斬。
硝石出口幾乎占據了智利外匯收入來源的四成,更是政府財政來源的一半以上,曾經智利經濟輝煌的時候,智利硝石甚至占據全世界市場份額的八成。
1929年經濟大危機下,之前智利硝石的主要買家,英國和美國因為經濟危機的原因,國內相關企業大量破產,或者縮減產量,這是智利硝石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東非和德國,因為在合成硝酸鹽領域的突破,對外進口也大幅度減少,這也是智利硝石出口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硝石以外,智利排在第二的礦產資源就是銅礦,1931年,智利是世界第三大銅礦生產國,第一是東非,第二是美國。
而智利銅礦主要受美國資本操控,雖然近些年來,東非試圖和智利擴大相關領域合作,但是效果并不顯著。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就是英美兩國的阻撓,英美兩國和智利的歷史淵源可比東非早的多,就像智利的硝石礦,此前英國主導,而銅礦領域美國主導,而兩國共同排擠東非資本進入。
另一個原因則是,智利是太平洋沿岸國家,這就使得美國在區域競爭中,優勢比東非要大,雖然智利可以通過麥哲倫海峽和東非開展貿易,但麥哲倫海峽終究通航能力差,且途經區域,也并非智利經濟核心區域,連人口都十分稀少。
除此外,智利自身也很油滑,其外交相較于阿根廷更加靈活,基本不得罪英國,美國和東非三個大國但這也導致東非近些年和智利的貿易沒有想象中活躍。
關于這一點,從亞松森—利馬鐵路的建設就可以看出來,這條鐵路的終點選在了秘魯,而非礦產資源更豐富的智利就很能說明問題。
智利雖然和東非關系不錯,但是終究放不下戒心,尤其是鐵路這種牽扯到區域平衡和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的基建。
此前,智利也確實有拒絕東非的資本,如果說在經濟危機前,阿根廷是南美第一富裕國家,那智利就是南美洲第二富裕國家。
第一富裕的阿根廷,鼻孔幾乎朝著天,不僅和英國,美國,東非關系比較緊張,還妄圖做地區的話事人。而第二富裕的智利,也屬于心高氣傲的存在,只不過沒有阿根廷那樣的野心。
智利首都,圣地亞哥。
目前智利總統是蒙特羅,這位智利總統,去年年末才剛剛上任,不過,他沒有趕上好時候,因為1931年正是世界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的階段。
目前,智利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三十,甚至超過美國和德國這些強大工業國家,北部礦區更是頻繁暴動,抗議如今智利政府,以至于智利工黨聲勢浩大。
在總統府里,面色憔悴的蒙特羅總統強撐著精神,帶著笑臉熱情接待了東非大使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