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的交通發展模式傾向于均衡發展,因此,東非政府鼓勵民航業做大做強,但是又限制其盲目擴張,從而穩定鐵路,公路等交通發展。
現階段下,民航業和鐵路,公路交通的主要競爭領域是客運,尤其是對鐵路客運的競爭壓力最大。
至于水運,客運對其就不是太重要了,或者說水運的的速度是很難滿足民眾出行需求的,在陸地方面,之前水運就競爭不過鐵路和公路的客運,而飛機出現后,隨著時間的發展,未來國際客運,航空必然取代輪船,成為國際長途客運的首要選擇,航空在國際客運超越海運,大約也就在未來二三十年內。
東非的民航業發展即便不像美國那樣管制相對寬松,但事實上已經領先世界,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政治層面,東非政府最早重視民航業發展,科技層面,東非是世界最早投入航空工業發展的國家,并且擁有世界數量最多的相關從業人員,還有研發機構。
市場需求層面,東非本土就高達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南北直線距離甚至超過四千公里,東西也達到三千公里,民航需求量大。
區域發展方面,民航業對東非北方,還有西南地區意義重大,因為這些區域的交通線路相對稀疏,東非的鐵路和公路網主要集中在中間地帶,而北方和西南,除了國家戰略交通干線以外,絕大部分區域出行并不是很便利。
產業方面,東非空軍已經檢驗了飛機在安全性上的可靠性,因此,可以向民用航空過渡相關技術,就比如東非如今已經已經研制成功大型遠程運輸機,還有世界第一臺噴氣式飛機。
……
1932年七月。
德國,柏林。
七月份德國的議會選舉正式結束,德國民族黨在本輪議會選舉中,首次超過社民黨和德國工黨,成為德國議會第一大黨。
所謂社民黨和工黨,實際上都屬于工黨,只不過前者屬于鴿派,后者屬于激進派,在一戰前社民黨就成為了德國議會第一大黨。
此后的長時間內,社民黨長期在議會第一,第二大黨之間徘徊。
不過,這也可以看出社民黨在政治上的“天真”,這樣一個長期德國議會第一大黨,卻從來沒有成為德國領導者,這當然也和德國的政治制度設計有關,就像首相任命,最終還是要經過皇帝和軍隊的同意后才能通過。
一戰后,皇帝權力被架空,如今德國首相人選,更是受到軍隊的直接操控,而軍隊背后就是容克,相對于社民黨和工黨,毫無疑問德國民族黨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雖然阿道夫也不受歡迎,但是他鼓勵軍隊發展和支持擴張迎合了容克集團的胃口。
進而,在德國民族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之后,阿道夫上臺已經沒有懸念,只要通過后續流程,他將成為德國新首相。
此時,阿道夫就已經召集民族黨內部的骨干共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