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阿道夫交頭接耳的內容,無人知曉,不過看到皇帝和新首相如此“融洽”,德國的統治集團代表們都很滿意。
正如之前威廉二世所想,在統治集團看來,阿道夫不過是他們一手挑撥的“提線木偶”,德國統治集團的右翼分子們自認為可以“控制”這位帝國新首相。
所謂的右翼分子,包括德國容克集團,也就是貴族和軍方,然后還有德國的大工業資本家,民族主義政黨,官僚和司法系統等等。
德國的民族主義政黨不止德國民族黨一家,還有一些小黨派,就比如德國人民黨,他們主要由退伍軍人,反民主和反猶……分子構成。
而德國的大工業資本家,則是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的重要支持者,就比如德國的那些工業巨頭,克虜伯,蒂森,法本,西門子等,他們給德國民族黨提供了主要的資金支持。
而阿道夫也能很好的滿足他們政治訴求,就比如反對工會和社民黨的“社會福利政策”,鎮壓工人運動,確保私有財產權,獲得軍備訂單等。
容克集團,尤其是軍方內部對阿道夫的支持倒是有所分歧,但是他們自己扶持的代言人,沒有阿道夫在德國的那種影響力,難以和阿道夫打擂臺,因此后期轉向支持阿道夫,他們對阿道夫的主要訴求只有一個,那就是打壓工黨等左翼分子。
最后是官僚集團和司法體系,他們對阿道夫的期許是阻止社民黨和工會倡導的“平等化”改革,維護體制傳統權威。
這也是此前德國警察局還有法院等系統,縱容和偏袒德國民族黨旗下沖鋒隊各種暴力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
隨著德國民族黨的成功,中歐地區的形勢也越發緊張起來,而奧匈帝國將成為新一輪中歐地區政治和社會危機的風暴中心點。
因為,蘇聯也試圖在奧地利發動攻勢,這樣一來,奧匈帝國內部就形成五大勢力的激烈戰場,首先是哈布斯堡為首的保守統治集團,然后是工黨,接著是各個民族主義分子,然后是勾結德國民族黨的奧地利民族黨,最后還有資產階級的激進分子。
除了哈布斯堡為首的統治集團以外,其余各方勢力,并不過于在意帝國領土的完整性。
奧匈帝國這個世界大國即將迎來最大的挑戰,接下來的局勢發展,將決定這個古老帝國的存續問題。
對于帝國內部的嚴峻形勢,魯道夫皇帝也有清楚的認知,但是,他能做的卻很有限,如果放在上個世紀中后期,魯道夫或許還有信心壓制其他反對勢力,但是現在的奧匈帝國就是一個新的歐洲火藥桶。
隨意一處火苗,都有可能讓奧匈帝國原地爆炸,而現在奧匈帝國內部試圖“縱火”的人太多,這也意味著起火點遠不止一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