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蘇聯的情況下,奧匈帝國目前的政治秩序實際上還是可以穩定的,但蘇聯顯然不打算放過奧匈帝國這個德國的強大盟友。
在維也納的一家民居中,蘇聯的阿爾圖佐夫正在和下屬收集著奧匈帝國的各種情報,距離阿爾圖佐夫抵達奧匈帝國,時間已經過了小半年。
這位蘇聯情報部門的骨干,出生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父親是意大利人,母親是俄羅斯人,因此,他對于這種對外情報工作干的十分順手。
“現在,奧匈帝國處于脆弱的平衡之中,整個奧匈帝國已經成為歐洲最不穩定的因素,我們需要給奧匈帝國境內各個民族,還有底層民眾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決定自身的命運。”阿爾圖佐夫在房間里踱步著說。
“不過,經過長期以來的觀察,我認為奧地利并不適合作為點燃火藥的引信,反而是波西米亞這種工業高度發達的區域,更適合社會運動的發展。”
阿爾圖佐夫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和奧匈帝國的國情有關,在奧匈帝國內部,產業的劃分是十分明確的。
匈牙利負責農業,捷克發展工業,而奧地利在第三產業上尤其發達,像金融業,餐飲,文化等方面,奧地利做的很不錯。
整個奧匈帝國在產業的設計上,其實還是很不錯的,各個地區都有各自的任務,然后形成了奧匈帝國完整的產業鏈和自循環大市場,這是奧匈帝國能坐穩歐洲列強交椅的經濟基礎。
當然,奧匈帝國各族民眾對于哈布斯堡的這種安排,實際上并不是很買賬,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吃虧的一方,許多人認為脫離哈布斯堡和奧地利人的控制,他們也能發展的更好。
在缺乏主體民族的情況下,這種帝國內部各族和地區之間離心離德的弊端對奧匈帝國是最為致命的。
阿爾圖佐夫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打算加以利用,讓這個中歐強國陷入混亂和動蕩之中。
他說道:“在奧匈帝國沒有建立統一工人政權的可行性,這也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這次到奧匈帝國來,我們的任務的最低目標是削弱奧匈帝國,相較于建設統一的工人政權,還是把奧匈帝國肢解掉的可行性更高。”
“而在整個奧匈帝國內,最具有可行性的就是波西米亞,波西米亞的工業化程度更高,工人基礎深厚,同時波西米亞的捷克人數量多,天然和奧地利人存在隔閡。”
“因此,我們這次工作的重心,應該放在波西米亞工業區,通過波西米亞工人運動,引爆整個奧匈帝國。”
“相比較之下,奧地利的經濟雖然也很不錯,但是這里的工業規模是不如波西米亞的,在奧地利主要以小市民的中產為主,他們不具備拉攏價值。”
奧地利在奧匈帝國內的地位,就相當前世美國在世界中的定位,掌握金融,軍事還有文化三大武器,虹吸整個帝國內部的財富。
因此,即便奧地利的工業規模和實力遠不如波西米亞,但是奧地利人依舊能過的很滋潤,當然,這僅僅是相對于帝國內部的其他地區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