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也有類似的考慮,為了維持歐洲的平衡,英國盯緊了德國和蘇聯兩個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國家,誰強打壓誰,這是英國的一貫做法,目前來看,德國顯然是歐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因此,在法國不堪重用的情況下,英國也只能有限的支持蘇聯,試圖引發蘇聯和德國對抗。
不過,英國顯然不像法國那樣放的開,因為蘇聯和英國有直接的利益沖突。
這個利益上的沖突主要集中在中亞和南亞兩個地區,也就是阿富汗和印度,就拿近期印度國內來講,在印度已經出現了印度工黨,同時蘇聯和印度民族獨立分子的態度也曖昧不清。
這實際上就是原沙俄和英國在地緣戰略沖突上的延續,蘇聯同樣覬覦南亞的出海口,即便不直接占領,也會扶持代理人,盟友,或者傀儡實現這一點。
這并非是對蘇聯的污蔑,而是前世真實發生過的,就比如尼赫魯時代,蘇聯和印度的合作,幾乎是幫助印度建立了一套工業體系,并且大量出口武器裝備給印度,除此外還有阿富汗戰爭這個案例。
不管蘇聯是出于領土擴張,亦或者是“無私”推動國際工黨事業,都不可能否定蘇聯對中亞還有南亞的野心。
恩斯特總結說:“相對于美國,他們單純是從實際利益角度和蘇聯展開貿易,英法兩國就更多是戰略上的考量了,不過,即便他們對蘇聯的扶持更用心,但還是美國對蘇聯一五計劃起到的作用更大。”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恩斯特也做出了解釋:“和美國相比,英法兩國的國力終究還是差了許多,尤其是在科技和工業領域。”
“當前世界的一流工業強國,在科技,人才,工業發展質量等綜合條件上,能稱為一流工業強國的國家,只有三個,也就是我們,德國還有美國。”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幾乎所有產業,美國企業和人員高度參與,鋼鐵,煤炭,紡織,船舶制造以及配套的機床設備皆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蘇聯汽車,拖拉機,通信設備,石油化工,電力設備等方面的貿易,還有技術輸出,更是讓蘇聯的工業得到了進化。”
“毫不夸張的說,這些蘇聯這些新興產業的建設和投產,直接使得蘇聯成為歐洲工業實力第二的國家,甚至超過了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歐洲強國。”
畢竟英國和法國在新興產業上的發展,本來就比較薄弱,現在美國企業幫助蘇聯直接建立了的這些新興產業,整個歐洲范圍,也只有德國才有。
這也意味著,等到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將全面超越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僅次于德國。
歐洲的那些工業強國,除了德國以外,他們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方面,而現在,蘇聯不僅傳統工業補齊一些短板,還擁有一整套的新興產業,這是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所不具備的。
恩斯特說道:“現在蘇聯也就是工業規模還沒有起來,但是他們已經獲得了后續工業發展的技術和設備。”
“因此接下來蘇聯甚至可以拋開其他國家,獨立發展本國工業,僅在部分領域依舊需要進口,還有技術扶持。”
這里必須說明,蘇聯一五計劃確實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依賴比較嚴重,但是,蘇聯能夠迅速擺脫這種困境。
因為蘇聯自身的工業底子是相當好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同樣是經濟高速發展,加上繼承沙俄的家底,在一五計劃以前,蘇聯的工業也能排進世界前列。
大概處于第六,第七的位置,也就是和奧匈帝國相當,而一五計劃完成后,蘇聯的工業實力,已經超越了奧匈帝國,排在世界前五,和英法兩國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