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的出現,使得美國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易手,而且東非在工業領域有兩億的國內市場,產業鏈更加完整齊全,其中不少新興產業,諸如汽車,石油,拖拉機,電力,通信業對美國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大壓力。
以汽車產業為例,前世一戰后,美國的汽車產業獨霸全球市場,在1920年美國汽車產量就占到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時期,歐洲汽車制造業還在以手工小作坊為主,根本無力和美國競爭。
本時空里,東非則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大國,常年汽車產業排在世界首位,同時在高端汽車產業,東非和德國幾乎瓜分了大部分市場。
與汽車產業息息相關的石油工業領域,東非同樣成為美國的強有力競爭對手,通過部署南洋,南美的石油資源開發,從而和美國展開競爭,這還是東非尚未開發中東殖民地的情況下。
東非和美國對海外石油產地的競爭,這也加速了美國石油企業和蘇聯的合作,蘇聯巴庫油田的大部分進口設備就來自美國,小部分來自英國和東非。
但是,英國在石油煉化技術上遠遠落后于東非和美國,而英國已經是歐洲最重要的成品油生產國之一了,另外一家則是德國,但是德國缺乏油田和進口渠道,同時對蘇聯出口限制和禁運最為嚴格,因此,蘇聯很難獲取德國方面的石油開采設備和煉化技術。
至于法國的石油產業發展,并不足以給蘇聯提供經驗,一戰前法國石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一直到1924年法國才成立“法國石油公司”,支持法國在海外的石油開采,試圖打破東非,美國和英國石油巨頭的壟斷。
而蘇聯好歹繼承了沙俄的部分石油工業,雖然沙俄石油工業依賴外資投入建設,但是蘇聯的逆向工程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培養了一大批相關人才,這也是二十年代蘇聯能夠對巴庫等油田復產的重要原因。
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更是從美國等國家汲取了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這讓如今蘇聯石油工業邁入世界第一梯隊。
原本蘇聯就有沙俄石油工業的底子,再通過技術引進借鑒,加上自力更生和創新,蘇聯石油工業發展起來也就不足為奇。
弗里德里希說道:“蘇聯一五計劃取得如今成績,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甚至拋開了一部分意識形態領域的偏見,對蘇聯進行扶持。”
“這應該是兩國出于對德國的忌憚,所以做出的選擇,而美國在經濟危機之前,對蘇聯的態度相對強硬,但是1929年以后,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恩斯特對于現在資本主義世界國家和蘇聯的態度也頗感有趣,前世,一戰后,反蘇的主力是英法兩國,而德國暗地里和蘇聯進行合作。
現在卻反了過來,英法成了蘇聯發展的重要推手,而德國成了蘇聯發展的最大障礙。
他感慨道:“這就是地緣政治,一個強大的德國,還有其背后的同盟國陣營,足以讓整個歐洲感覺恐懼,甚至不遜色于蘇聯這個紅色帝國。”
“英法兩國大概率是想通過加強蘇聯,進而維持歐洲的平衡,尤其是壓制德國的發展,最好能讓德國和蘇聯直接對抗。”
“否則再和德國打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不好說,法國是肯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的。”
德國和法國的歷史恩怨,幾乎沒有化解的可能性,但是法國很有自知之明,如今他們不可能是德國的對手,現在唯一能給他們慰藉的,也就只有馬奇諾防線了。
馬奇諾防線也無法給予法國百分百的信心,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遠比前世還要強大的德國,尤其是本時空20世紀二十年代,經歷了戰后“黃金時代”的德國,工業實力更是得到極大加強。
所以,法國暗地里支持蘇聯,就成了必然結果,要知道當年蘇聯成立,可是賴掉了沙俄的大量債務,也直接導致了協約國在一戰的失利。
這筆賬下來,法國怎么可能不仇視蘇聯,但是法國還是從大局出發,扶持蘇聯工業發展,這顯然意味著法國對德國更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