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茲富勒北部山區,地形看起來千溝萬壑,重巒迭嶂,黃褐色且瘦骨嶙峋的山峰一望無際。而波斯灣里海鐵路的選址路線就經過這種地形極度復雜的區域。
東非鐵路工程師特萊恩瞭望著眼前的群山說道:“波斯這種復雜的地形下,還能維持長期國家的統一,這是一種奇跡。”
“整個扎格羅斯山脈,都在其控制之下,地形和民族復雜,并且和外部接壤,整體卻不出大問題,這只能說明波斯在文化和制度領域有其獨到之處。”
“就比如胡齊斯坦平原,和波斯首都德黑蘭,隔著這樣一座龐大的山脈,波斯都能進行比較有效的治理,就能說明問題。”
胡齊斯坦也就是波斯西南部的平原地帶,緊挨著伊拉克,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相接,當地主要人口以阿拉伯人為主。
雖然這里屬于波斯第一帝國,也就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龍興之地,但是如今波斯人在當地反而成了少數。
特萊恩身邊的波斯工頭伊斯梅爾說道:“波斯能夠長期克服復雜地形下的交通劣勢,維持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并且長期形成國家上的認同,這都是我們波斯文化的優勢。”
“歷史上不管是哪個民族統治波斯,最后都會融入到當地的文明之中,維持波斯的獨立性。”
伊斯梅爾所言確實符合事實,就波斯文化展示出來的同化能力和包容性,可能也就遠東帝國可以相提并論。
這并非夸大,歷史上這里被馬其頓,阿拉伯,蒙古,突厥等等統治過,但是波斯還是維持著其在意識形態和文化上的獨立性。
就算對當地文化層面影響最深的古阿拉伯帝國,也只能適應波斯文化,就比如波斯的語言,雖然書面上阿拉伯化,采用阿拉伯字母,但是其語法和詞匯獨立于阿拉伯語,還有波斯的宗教,雖然也屬于阿拉伯教,卻是當初古阿拉伯帝國的少數派什葉派。
這還是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面非常強勢的古阿拉伯帝國,其他諸如蒙古,突厥占領和統治當地后,基本直接沿用當地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并最終徹底融入波斯。
總而言之,波斯的國家和文化認同感很高,而這也是上一階段,東非試圖分化波斯失敗的重要原因。
此前,東非希望通過對波斯施加影響,然后將東非勢力范圍下的波斯和英國勢力范圍下的波斯做切割,收效甚微。
至于東非這么做的理由,自然是不希望印度洋沿岸出現強國,波斯的面積還有實力都稱的上區域大國,可能威脅東非區域的霸權,但是,東非最后還是放棄了這一打算。
除了波斯內部的團結以外,東非還要考慮蘇聯這個勢力對中東地區的影響,至少在蘇聯解體以前,波斯還是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更有利于東非利用其阻礙蘇聯勢力的南下。
至于波斯日后,是否可能對東非在中東的影響形成負作用,這方面的威脅實際上沒有想象那么大。
畢竟前世一直到21世紀,其人口都不到一個億,而且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工業化還有行政治理成本高,發展上限無非也就是區域性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