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民族黨的手段十分極端,但是暫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維持德國社會整體上的穩定,與之相比,隔壁的奧匈帝國就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利貝雷茨事件,迅速引爆了波西米亞工業區,整個區域內的工人,失業人員在工黨的組織下大肆破壞原本的社會秩序,和奧匈帝國政府展開斗爭。
帝國政府開始調集軍隊,進入波西米亞工業區平亂,但是,波西米亞的工黨組織顯然也不是好惹的,同時帝國內部其他區域的工黨,尤其是奧地利地區的工黨組織也開始策應波西米亞的暴亂。
……
羅馬。
自從貝尼托“進軍羅馬”之后,這座千年古城,迎來了新的生機,成為意大利四千萬人的首都,全國的資源都向羅馬集中,工廠,行政部門,人口都在向羅馬匯聚。
在貝尼托政府的統治下,這些年來意大利整體的經濟發展都比較平穩,之前或許不太亮眼,但是在世界經濟危機來臨之后,意大利就成為了歐洲經濟的一片凈土。
其他國家此時別說穩定發展了,經濟上用嚴重倒退形容也不為過,這就把意大利經濟襯托的十分“耀眼”。
而羅馬作為其首都,發展更是快于國內其他城市,成為了歐洲城市在經濟危機中的“優等生”。
在奧匈帝國發生新一輪動蕩的時候,最先坐不住的人就是貝尼托,他在羅馬急得上竄下跳。
“巴爾博,現在奧匈帝國發生內亂,你認為現在是否是王國介入奧匈帝國內亂,奪回東倫巴第和威尼斯的的機會?”在收到波西米亞叛亂的第一時間,貝尼托就召見了自己的心腹巴爾博詢問。
巴爾博思索了片刻說道:“我不建議首相這么做,如今奧匈帝國的內亂,集中在波西米亞地區,尚未擴散。”
“他們在東倫巴第,還有威尼斯的軍隊都沒有調動,所以,我們想插手的難度很大,成功率也不高。和奧匈帝國相比,意大利的軍事過于弱小,在此前我們最好不要輕舉妄動。”
貝尼托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他說道:“收回倫巴第還有威尼斯全境,是王國一直以來的目標,兩個區域是意大利能夠成為世界大國的關鍵。”
“如果,我們不能收復兩地,那意大利將永遠失去崛起的機會,只能做奧地利人的附庸。”
“所以,哪怕是有風險,只要可以奪回這兩片意大利的故土,一切代價和犧牲都是值得的。”
對于貝尼托的想法,巴爾博嗤之以鼻,他直言不諱的說道:“首相先生,你的想法有些不切實際,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在軍事上的差距過于懸殊,如果我們的軍隊進入倫巴第和威尼斯,那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羞辱性的被奧地利打出來。”
“誠然,這些年意大利在您的領導下,有了一定的起色,在整個歐洲更是表現比較突出,但是我們軍事上完全沒有和奧地利人一較高下的可能性,不說奧匈帝國全國,即便他們部署在東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奧地利軍隊,我們也不可能輕易挑戰。”
“奧匈帝國是歐洲列強,軍事實力僅次于德國,英國和法國,我們意大利的軍事實力,和這些國家相比完全不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