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屬利比亞。
進入1933年后,意大利的貝尼托政府加強了對利比亞的控制,并且開始推動殖民定居政策,試圖全面將此地本土化。
在班加西的意大利總督府里,巴多格里奧總督和其他政府人員,就在對此事進行討論。
巴多格里奧總督面色嚴肅的說道:“如今國內已經傳來消息,在利比亞,王國將全面對當地實施本土化,為納入帝國版圖做最后的準備。”
“王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過剩問題,耕地面積有限,糧食供應壓力極大,所以,貝尼托首相囑托,為了意大利民族的命運和發展,對利比亞區域的本土化,必須以鋼鐵般的強硬手段執行,拓展意大利民族的生存空間。”
“除了將利比亞打造成帝國新的糧倉以外,這里也是我們和東非未來貿易的重要通道,通過貿易方式,進一步加強帝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
自19世紀末開始,東非就一直是意大利的重要糧食供應國,只不過,此前東非對意大利糧食和農產品出口,完全依賴于蘇伊士運河通道。
而蘇伊士運河掌握在英國人手中,所以這條通道在貝尼托看來是并不安全的。
利比亞鐵路如果通車,那意大利和東非之間的貿易,就不用經過蘇伊士運河,兩國間可以直接進行貿易活動。
當然,相較于依靠進口來保證本土的糧食安全,貝尼托顯然更傾向于自給自足。
所以,意大利政府試圖對意屬利比亞實施本土化策略,將這里變成帝國糧倉,緩解意大利糧食壓力。
巴多格里奧總督對此做出了解釋:“經過帝國農業和水利等專家的預估,如果能夠在利比亞沿海地帶,建設大量水利工程,提高當地土地利用效率,未來利比亞甚至足以供應一百萬人的口糧。”
這是比較樂觀的預期,實際上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很困難。
前世利比亞總人口大約六、七百萬,糧食自給率不足百分之三十,當然,在和平時期,也就是卡扎菲時代,利比亞通過水利建設等手段,糧食自給率還是能超過百分之三十的。
但是,意大利目前掌握的利比亞部分,并不完整,僅僅是前世利比亞的東部地區,也就是昔蘭尼加,當地的水源即便充分利用,能養活人口的極限也就是一百萬左右。
不過,意大利沒有其他選擇,哪怕這片土地再爛,也總比沒有好,意大利本土的人口壓力實在太大,所以不得不采取措施,將利比亞開發出來。
巴多格里奧總督說道:“如今紅海殖民地的總人口就突破三百萬,而利比亞未來至少也要突破五十萬人口。”
意大利的紅海殖民地包括前世的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東部,目前人口在三百多萬,這是一個十分夸張的數據,因為紅海殖民地的這些人口,基本上是意大利人。
也就是說僅僅幾十年時間里,意大利紅海殖民地的意大利人就增加到一個小國家人口規模。
同時期東非的東加里曼丹殖民地也就這個水平,這也說明了意大利在土地問題上的窘境,而且紅海殖民地的移民還在繼續快速增加。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在意大利政府眼下紅海殖民地就是“第二個意大利人的家園”,意大利紅海殖民地的面積和意大利本土差不多大,可以說紅海殖民地的存在,極大緩解了意大利人口壓力。
有了這個先例,意大利對利比亞的開發也就更加上心,
試圖將當地打造成為新的糧倉。
當然,在貝尼托的野望還遠遠不止于此,在他看來,紅海殖民地和利比亞兩國殖民地完全開發后,夾在中間的埃及,未來意大利也未必不能拿到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