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經濟危機之前,東非每年和歐洲的貿易規模,相當于意大利三年創造價值的總量。
而這還僅僅是東非和歐洲的貿易,要知道遠東,印度洋沿岸,南美都是東非的重要市場,還有東非和北美各國的貿易規模也不小。
當然,在這些市場中,歐洲和美國的消費力更為強勁,只不過美國在經濟危機爆發后,就玩起了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這使得兩國貿易規模迅速萎縮。
歐洲方面,情況也不太好,1932年東非和歐洲的貿易,相比較于經濟危機之前近乎腰斬,幾乎下降了百分之五十。
好在東非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并且近期和南美,中東地區的貿易規模增速比較快,歐洲方面也和蘇聯的貿易也有增加。
只不過蘇聯這個買家并不屬于長期優質客戶,現在蘇聯的二五計劃已經正式拉開序幕,未來蘇聯大量進口國外工業產品的格局將發生重大轉折。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工業領域的國產化,以本國工業商品替代進口工業品。
當然,這并不是說東非和蘇聯之間貿易就此終結,在非工業產品領域,尤其是農業和礦產兩國貿易并不會有太大變化。
糧食是剛需,而蘇聯在這個領域剛好屬于短板,即便蘇聯建立了自主的農藥,化肥生產體系,并且開始鋪開農業機械化,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就在1932年,蘇聯對東非糧食進口的激增,就證明了這一點。
東非對蘇聯的糧食出口,本身也迭加了各種有利因素,首先東非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其次,東非是距離蘇聯最近的主要糧食出口大國。
以1932年為例,世界的主要糧食出口大國分別是東非,美國,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等。
這些國家中,大部分分布在美洲,然后是大洋洲,也就是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就屬東非距離蘇聯的距離最近。
但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糧食出口優先供應西歐地區,也就是英法德這些國家,而在中東歐市場,東非的競爭力就更強了,東非和蘇聯糧食的貿易,甚至可以溯源到沙俄時代。
依托蘇伊士運河和黑海航線,東非的商品可以直接輸送到蘇聯西南部黑海沿岸,并且再經過蘇聯的河流向內陸開拓市場。
其中第聶伯河和頓河最終匯入黑海,經過頓河又可以轉運伏爾加河直達里海,連接烏拉爾河。
從這里或許就可以看出為什么蘇聯和沙俄,一直都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念念不忘了。
對于蘇聯最重要的三條河流,也就是伏爾加河,第聶伯河還有頓河,都連接黑海。
伏爾加河是其“母親河”,也是整個蘇聯最重要的內河航道,連接莫斯科,喀山,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等大城市,前世其內河貨運量占到俄羅斯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