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來自克羅地亞的移民博魯特和他的伙伴帕霍爾,完全沒有認真聽福利號船長的長篇大論,他們津津有味的趴在船攔邊,眺望著三馬林達市的風光。
三馬林達市建在馬哈坎河的河畔,這條河流的河面十分廣闊,至少是博魯特見過最廣闊的河流。
河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源源不斷的向著三馬林達匯聚,其中多是從內陸向三馬林達輸送木材,農作物還有煤炭的運輸船。
雖然比不上的里雅斯特港那樣繁華,壯觀,但也說明這座城市的經濟熱度不差,充滿了生機。
博魯特之前就在的里雅斯特工作,當然,他并非的里雅斯特人,而是來自克羅地亞的鄉村,后來,的里雅斯特受到經濟危機的波及,博魯特就失業了。
所以,才有了現在博魯特通過移民公司登上了福利號抵達三馬林達這件事。
“帕霍爾,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竟然感覺三馬林達比的里雅斯特還要繁華一些。”博魯特倚著欄桿說道。
“這里座城市看起來并不比的里雅斯特小,不過這怎么可能,的里雅斯特在歐洲可都是有數的大城市。”
帕霍爾也是如此認為的:“你說的沒錯,的里雅斯特在奧匈帝國,都是排在前列的大城市,而所謂的三馬林達只不過是東非一塊殖民地的城市。”
“三馬林達應該沒有的里雅斯特規模大,不過他的體量還是出乎了我的意料,這對我們算是一件好事,我之前還擔心這里是一塊鳥不拉屎的地方呢!”
其實,從城市規模上來說,三馬林達和的里雅斯特不相伯仲,二者的人口規模都在三十萬左右,當然,的里雅斯特的實際人口應該更多,作為奧匈帝國最大的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的人員往來十分頻繁。
而三馬林達的人口差不多就都在這里了,所以更準確的說,兩座城市的常住人口相當,但是的里雅斯特不僅僅只有常住人口。
即便如此,三馬林達的城市人口規模,也正如帕霍爾所言,有些夸張了。
至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則是東非殖民地的特殊性,東加里曼丹的城市發展路徑,更類似于南美模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鎮。
這是一種超前的城鎮化,在歐亞大陸上,城鎮化的過程是逐步發展的,原本的人口集中在鄉村,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后,才開始逐步流入城鎮。
而東加里曼丹成為殖民地時,移民就集中在沿海城鎮里,再逐步向內陸,還有鄉村擴散,和歐亞大陸相反。
東非本土情況又有不同,當年,東非首先發展農業,所以通過行政手段,強行將大部分移民發配到東非各地,一直到20世紀以后,才開始加速城市的發展。
經過這么一折騰,東非本土反而類似于歐亞大陸,并且在孕育了獨特的鄉土文化,一直到現在,東非還有近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
美國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但是沒有東非本土當初實施的徹底。
而南美就是美國和東非的反面案例,過去一段時間,南美的大部分移民都生活在城市,城鎮化水平甚至超過東非和美國,但是這種城鎮化,顯然缺乏支撐,除了首都以外的城市經濟的含金量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