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林達市往西大約一百三十公里,有一片茂密的雨林,在雨林之中馬哈坎河的支流穿行而過,偶爾有快艇在河面上穿行。
這些快艇屬于東非軍方,主要運輸一些實驗性裝備,用于熱帶濕熱叢林地帶測試。它們的最終目的地是雨林深處的格爾斯試驗場。
該試驗場歸屬于代號為3207所的東非軍事裝備研究所,3207所在三馬林達市區設有分所,總部則在東非的貝拉市。
格爾斯試驗場里。
“半年時間不見,格爾斯試驗場如今真是大變樣了!”這次負責押送任務的赫爾穆特少尉驚訝的看著格爾斯試驗場的變化。
此時,赫爾穆特少尉站在快艇的甲板上,他面前是格爾斯試驗場的碼頭,畢竟只是一處試驗場,所以格爾斯試驗場的碼頭規模并不大,但是和半年前赫爾穆特少尉見到的碼頭,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
當時,格爾斯試驗場所謂的碼頭,根本就是臨時用木板和泥土搭建起來的,十分粗糙,當時赫爾穆特甚至懷疑隨便一場大雨,就可能把這里沖垮,現在已經變成了混凝土結構,并且還增加了小型吊裝設備。
當然,如果僅僅是碼頭的變化,還不至于讓他驚訝,現在格爾斯試驗場里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核心區域完全用墻體隔離,外圍也修建了鐵絲網,試驗場的區域擴大了五六倍,并且建起了三排房屋。
當然,最讓赫爾穆特少尉感興趣的還是在試驗場西側,一片空地上建設的區域,那里停著一架飛機,但是赫爾穆特卻對這架飛機幾乎沒有任何了解。
他對前來負責接收物資的試驗場人員保羅問道:“你們試驗場里的這架飛機,是什么型號,看起來像直升機,但是我還從來沒有見過?”
保羅轉身看了一眼,赫爾穆特所指的方向,然后回過頭說:“赫爾穆特少尉,這架直升機到我們試驗場也沒有多久,大約是一個月前,還沒有定型,不過應該是國內研制的最新直升機,我們猜測這款直升機是專門用作熱帶區域的。”
直升機出現的歷史很晚,一直到20世紀初,各國才開始研發出來,東非的直升機項目立項于19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到1923年,才正式研發出東非第一款也是世界第一款可控直升機“獵鷹號”。
同時期,1907年,法國人科爾尼制造了歐洲首架載人直升機,但是完全沒有實用性,然后西班牙人德拉謝爾瓦完善了旋翼技術,為歐洲直升機后續研發奠定了基礎。
很顯然,東非在直升機研發領域的進度要快于歐洲,不過這也好理解,東非從一開始就是國家隊下場,投入了大量資源。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非可沒有私人亦或者民間團體,有充裕的資金來投資直升機研發,畢竟當時東非還處于計劃經濟時代。
因此,在恩斯特的主持下,東非于1893年,在姆貝亞市正式成立了東非第一家直升機設計局,最終經過長達近三十年的努力,才正式推出了獵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