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阿根廷和德國經濟的互補性,這是阿根廷政府更青睞德國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是典型的農業生產過剩國家,但是工業極其薄弱,而德國剛好相反,工業十分強大,但是農業比較脆弱,在世界列強之中,德國和日本是兩個農業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
蘇聯情況特殊一些,它的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是為了獲取工業發展資金,還有農業組織形式出了問題,但凡約瑟夫稍作調整,把用于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態度,向農業領域落實,蘇聯完全不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畢竟蘇聯的土地可是太多,許多地方都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農業潛力根本沒有得到兌現。
現在,阿根廷的農業對德國出口規模就在迅速增加,東非雖然也和阿根廷進口糧食,但規模很有限,畢竟東非本身就是農業大國。
哈維爾說道:“阿根廷和德國之間的關系很復雜,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就是相對于東非,顯然阿根廷對德國更加放心。”
“德國威脅不到阿根廷的安全,這一點是英國,美國和東非都無法給予阿根廷的。”
“同時,阿根廷人對德國本身就帶有濾鏡,對德國具有一定的盲目崇拜和狂熱。”
放在歐洲,那德國確實令周邊國家感到恐懼,同時有不少歷史恩怨,但是,世界范圍,德國的名聲卻一點也不差。
許多國家恨不得自己變成“德國”,尤其是本國軍隊,能變成“德軍”,東亞和南美都體現出這一點。
日本陸軍的學習對象就是德國,而遠東金陵政府也熱衷組建“德械師”,南美地區學習德國軍事的國家更多,包括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等等。
德國陸軍公認世界第一,而本時空里,德國海軍同樣表現不俗,畢竟德國海軍可沒有像前世一樣屈辱自沉,有戰績傍身,就是比其他國家軍隊更有說服力。
哈維爾說道:“事實上,德國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如果我們沒有美國這個競爭對手的話,那德國就很有可能成為帝國針對的對象。”
“但是,東非和德國關系復雜,兩國在美洲的利益也有所重疊,這反而成為了帝國束手束腳的原因。”
東非還真不好拿德國開刀,因為德國在拉美地區的滲透,反而對東非是有利的,就比如德國要擴大在拉美的影響力,就必須推廣德語,而德語的傳播就對東非很有利。
同時,德國也無法給東非造成威脅感,這源于德國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在拉美的影響力很難超過東非。
說實話,德國在南美的勢力,還不如英國,畢竟英國本土可以支援這一區域,而德國海軍連波羅的海出去都困難。
舉一個相似的例子,前世遠東帝國就在地緣上受制于美國,比如遠東帝國在非洲的投資,影響,假如美國切斷馬六甲海峽,遠東帝國一時間就會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