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恩斯特一直主張維持陸軍規模和戰斗力,否則的話,東非陸軍說不定就像英國和美國陸軍一樣,徹底淪為“三流”水平了。
一戰后,東非的海外擴張更是促進了東非加大海軍建設的資金,事實上,如今東非已經成為海權國家,海軍能發揮的作用更大,并且在東非現階段世界戰略中發揮主導用作。
至于,恩斯特為什么一直維持陸軍規模,保持其戰斗力水平,這并非出于當前東非國防和軍事戰略需要,而是為了未來做打算。
前世,即便強如美國,想要取得世界霸權,也要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時期,軍隊大規模進入歐洲參加戰爭。
東非陸軍事實就是恩斯特為世界大戰準備的,一戰東非僥幸沒有參與,成功調停了兩大陣營,讓他們暫時握手言和,可明眼人都清楚,這種和平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德國方面最為不甘。
現在維持陸軍方面發展,確實擠占了軍費,可等到他們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就能盡量把東非的損失降到最低,這也就常說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至少恩斯特認為這很有必要,前世二戰,主要參戰國的傷亡動輒以千萬計算,蘇聯,遠東帝國和德國,軍民傷亡都超過千萬,其他主要參戰國,也以百萬計算。
就是美國最后下場,擁有大量盟友,并且在武器裝備上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付出了軍隊百萬傷亡的代價,這還是和已經強如之末的軸心國作戰。
恩斯特自然也不希望東非未來也付出這樣的代價,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只能做好充足的準備,尤其是軍隊的訓練上,下更多的功夫,畢竟俗話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當然,東非作為工業強國,自然不會玩人海戰術,同時要側重武器裝備研發,以及軍事戰術上的不斷革新。
說實話,如今東非陸軍的戰斗力一直成迷,規模,武器,訓練強度都能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部分數據上超過德國,可是沒有戰爭的檢驗,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當然,相對于海軍方面,甚至是空軍,東非陸軍的地位在下降,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但是,東非陸軍的對手可不是本國其他軍種,而是世界范圍的其他國家陸軍。
……
1934年3月。
奧匈帝國,維也納。
剛剛和東非達成《杜布羅夫尼克港租借協議》的魯道夫皇帝,手里還有諸多資源打算變賣。
畢竟有了第一步,后邊的交易,哈布斯堡家族的心理負擔也就不復存在,說到底還是帝國情況的持續糜爛和惡化,讓哈布斯堡家族的信心在持續削弱。
在美泉宮,卡爾皇儲向魯道夫皇帝匯報著資產轉移的情況:“父親,家族產業現在正在加快拋售,同時,我們的第二批財物,已經轉移到東非,想要徹底按照計劃把皇室資產轉移,至少還需要半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