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這些都是一戰的遺留問題,一戰結束時簽署的只是一份休戰協議,而不是停戰協議,更不是某一方的投降協議,因此,新一輪歐戰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倫敦條約的約束力本來就不強,德國必然會重新走上擴張道路。
最后,恩斯特說道:“現在奧匈帝國隨時有傾覆的可能性,我們也要幫哈布斯堡一把,防止他們以后遭到清算,尤其是維也納,如果突然爆發事變,他們想撤離就有些困難了。”
對于哈布斯堡皇室來說,沒有比首都爆發政變更危險的情況,地方上的叛亂,還有反應的時間,如果維也納發生叛亂,想要跑的掉就很困難了。
就比如沙俄政府被推翻,就是源于圣彼得堡淪陷,前世蘇聯垮臺時,也是先從莫斯科開始,維也納現在顯然也是一處是非之地。
……
1934年4月7日,迪化。
一架客機在空中盤旋,準備降落在遠東帝國西北城市迪化郊區的機場上,這架客機是德國研發的人貨兩用飛機,容克ju52,也是現在德國最先進的運輸機之一。
“霍夫曼領事,我們已經抵達迪化縣高空,飛機快要降落了。”助理將昏昏欲睡的霍夫曼叫醒。
霍夫曼是東非駐西安領事館領事,在遠東帝國的第一次淞滬會戰之后,東非在西安設置了領事館。
而這處領事館也迅速成為東非在遠東帝國西北的核心外交機構,這次,霍夫曼就是乘坐西安的飛機,最終抵達迪化。
霍夫曼睜開眼,伸了個懶腰說道:“終于要到目的地了么?這可真是太好了,這種飛行體驗,我可不想再多來幾次。”
在1934年乘坐飛機顯然并不是很好的體驗,霍夫曼一行人就一直經歷了長達兩天半時間,才最終抵達迪化,中間飛機降落過兩次,加油和檢修。
從西安到迪化的航線,大約為兩千三百公里,但實際上飛機因為導航技術的限制,經常要繞飛和經停,實際飛行距離其實超過了兩千五百多公里,運氣不佳的話,可能超過兩千八百公里。
而霍夫曼等人這次的運氣還不錯,中間沒有遇到沙塵暴,強風等惡劣天氣,停飛哈密等地,否則花費的時間只會更長,那樣用時就有可能超過三天。
霍夫曼的助理布朗尼說道:“領事先生,有飛機坐就不錯了,如果選擇步行的話,恐怕我們要花半年時間,而現在不到三天,我們就抵達了目的地。”
“遠東帝國也沒有從西安到迪化的鐵路,隴海線終點就在西安,往西只有一條還沒有建成的到寶雞的鐵路。”
“也就是說從西安到迪化之間,如果沒有歐亞航空公司的航班,我們就只能依靠馬車或者駝隊,穿過大量氣候環境惡劣,且并不安全的地區。”
1934年,遠東帝國西北地區的交通十分落后,并且因為軍閥割據勢力還有交通沿線的嚴重匪患,十分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