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宣戰后,波蘭,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西烏克蘭都有樣學樣,打著對大奧地利聯合共和國宣戰的名義,蠶食奧匈帝國領土。
原本他們都顧慮奧匈帝國以及德國,但是大奧地利聯合共和國的出現,給了他們絕佳的開戰借口,現在這場戰爭披上“圍剿工黨”的外衣,就具備了合法性。
而奧匈帝國內部,也出現了多個政府,其中奧匈帝國政府和聯合政府都宣稱自己的合法性,代表全國,同時多個地方性政府趁機宣布獨立。
德國,柏林。
阿道夫首相的心情并不算好,雖然現在奧匈帝國的亂局,給德國吞并奧地利提供了絕佳契機,但是,現在情況的發展超出了其預想范圍。
在首相官邸里,阿道夫對著海因里希就是一頓臭罵,然后說道:“你們情報部門的工作很不到位。”
“現在所謂的大奧地利聯合政府,完全打亂了我們的布局。”
本來阿道夫有意扶持奧匈帝國的德意志民族黨,來增強德國對奧匈帝國的滲透,從而協助德國完成吞并整個奧匈帝國的野心。
但是,現在維也納卻落入工黨手中,并且成立了聯合政府,關鍵這個聯合政府還是全國性的,同時和德國并不對付。
“為什么在維也納出現變故之前,奧地利民族黨沒有動作?并且讓維也納直接落入工黨手中!”
對于首相的質問,海因里希解釋說:“首相閣下,奧匈帝國局勢出現變故,我們確實有一定的責任,但主要還是局勢變化的太快,以至于我們來不及做出反應。”
“最近一段時間,情報部門忙于抓捕國內工黨和猶……等分子,這個工作量并不小,很難抽出力量同時對奧匈帝國進行布局。”
“加上在此前,維也納還控制在哈布斯堡皇室手里,我們的一些工作確實難以開展,奧匈帝國畢竟是帝國盟友,所以我們的顧慮也多。”
對于這些解釋,阿道夫顯然并不滿意,他并不管情報部門是否有苦衷,奧匈帝國現在局勢惡化的責任,情報部門顯然要首當其沖。
“你們不要找理由和借口回避,我就想知道為什么維也納那么容易被工黨拿下,而同時期奧地利民族黨為什么沒有動作。”
海因里希小心的瞥阿道夫一眼,低頭說:“首相閣下,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奧地利民族黨本身在奧匈帝國就不得民心,他們的主張只能獲得少量奧地利人的認同,但奧匈帝國和我們德國不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并且德意志人不占多數。”
“反觀奧匈帝國工黨,他們就沒有這樣的限制,他們并不強調民族和國家認同,而更注重宣揚和挑撥階級問題,所以,更能籠絡民心。”
海因里希的意思,還是奧匈帝國和德國國情不同,這導致了兩國民眾思想上的不同,對于奧匈帝國這種多民族國家,顯然比德國更強調民族平等。
這種政府層面上的宣傳口徑,從奧匈帝國成立開始,就一直在推廣,這么多年來必然會取得一些效果。
因此,工黨反而更容易代表奧匈帝國大多數人的認同,尤其是基層民眾,而奧地利民族黨最多影響一些德意志人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