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斯特對克亞索夫自嘲說道:“如果知道維也納會變成今天這樣,我還不如兩個月前就答應你們,離開這處是非之地。”
“現在也不晚,”克亞索夫回復說,“克拉斯特院士,我們之所以還留在維也納,最重要的就是招攬你們這些人才,繼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光發熱。”
“奧地利科學院,短期之內估計是不會重開了,而且,未來奧匈帝國是否還會繼續存在,都很難說,而奧地利科學院依賴帝國財政的支持。”
奧匈帝國有兩個全國性學術中心,分別是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也有兩個科學院,也就是奧地利科學院和匈牙利科學院。
而在奧匈帝國體制下,奧地利是包括波西米亞,威尼斯,斯洛文尼亞,達爾馬提亞等地區的,因此奧地利科學院他不單單只為奧地利一個地區服務,同樣,他的經費也有上述區域的貢獻。
需要說明,奧匈帝國的科技和教育是十分強大的,尤其是物理,數學,醫學等領域。
約翰·馮·諾依曼,埃爾溫·薛定諤,路德維希·玻爾茲曼,莉澤·邁特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尼古拉·特斯拉,愛德華·泰勒,西奧多·馮·卡門……
其中莉澤·邁特納,尼古拉·特斯拉等奧匈帝國科學家早就在東非定居和工作。
這些前世如雷貫耳的人物,都是奧匈帝國人。
只不過前世,奧匈帝國在一戰解體后,他所培養的人才和許多科研成果,便宜了美國和德國,最終德國二戰失敗,還是流入了美國。
而現在,因為奧匈帝國在一戰后的茍延殘喘,其科學家大多數都沒有流落其他國家,畢竟,哈布斯堡統治下,奧匈帝國的學術氛圍還是不錯的。
實際上,東非一直都在挖奧匈帝國墻角,但是,愿意前往東非的人相對于奧匈帝國雄厚的人才儲備而言,還是太少。
對于許多人來說,離開自己的國家,除非真到了迫不得已的一步,否則沒有多少人愿意瞎折騰。
就像現在,東非可以在維也納大肆招攬人才,過去奧地利科學院,大學和科研機構,東非求之不得的賢才,現在輕易就可以挖走,這是因為維也納不安全,許多人對聯合政府沒有信心。
而在布達佩斯,東非就無法像在維也納一樣,輕松把人才招攬走,只有戰爭的威脅真正到了眼前,估計一部分人才會動心。
不過,東非政府還是愿意繼續招攬這些人,有他們的幫助,毫不客氣的說可以把東非科研事業推向更高峰,拉開和美國,德國的差距。
事實上,僅在1934年前半年,前往東非的奧匈帝國科學家人數就超過了五百人。
克亞索夫就說道:“到了東非,你能見到不少過去的同事,東非能給你們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優良的待遇。”
對于克亞索夫的話,克拉斯特自然不會懷疑,因為,東非從奧地利挖墻腳的事沒少干,從上個世紀,就有許多奧地利科學家移居東非。
“克拉斯特院士,如果你下定決心,可以到東非大使館報到,我們會做好接下來的準備,幫助你撤離。”克亞索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