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阿道夫和意大利的貝尼托之間的關系不錯,或者說極端民族主義者領袖之間關系都不錯,他們都信奉“本民族優越論”,但這顯然又是矛盾的地方。
不過,連日本這種不同膚色的東亞國家,前世都能和二者結盟,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們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是可以勾結在一起的。
而把他們“團結”起來的共同敵人,分別是英法努力維持的舊世界秩序,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蘇聯所代表的工黨勢力等等。
舊有國際秩序,實際上就是對全世界的利益分配,東非和美國因為地緣位置優勢,所以可以擺脫國際秩序鉗制,穩步緩慢的蠶食世界市場,不急于一時。而德國和意大利的地緣環境就不允許他們這么做,二者被鎖死在歐洲,不打破封鎖,就有可能被拖死。
資產階級的民主,也是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共同敵人,或者說是阿道夫,貝尼托,日本倭皇這類人的敵人,這也是阿道夫和貝尼托“友誼”的一個關聯點,雙方都反民主。
最后,蘇聯和工黨,更是二者的死敵,二者上臺后,第一步就是對其進行清算。
……
1934年6月2日。
奧地利,維也納。
隨著哈布斯堡皇室的出逃,維也納的局勢慢慢穩定下來,聯合政府獨攬大權,市政府和街道上,隨處可見工黨的標語和旗幟。
聯合政府的士兵,在街道上巡邏,現在維也納的治安空前優良。
普通民眾的生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社會更底層,諸如失業人員,小偷和罪犯,已經絕跡。
前者隨著聯合政府成立,要么加入軍隊,要么重新進入工廠工作,后者則直接被抓入監獄,或者被安排改造,罪孽深重的已經被處決。
現在,維也納仿佛恢復了活力和繁榮,但是在這種暫時的繁榮下,暗流涌動,外有德軍入侵,還有奧匈帝國殘余勢力隨時準備反攻,內部雖然經過一輪清洗,但大多數敵人只是蟄伏起來。而現在,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亟待聯合政府解決。
在聯合政府會議室中,科普勒尼希面色凝重的說道:“現在,維也納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那就是糧食短缺問題。”
“維也納的人口高達近兩百多萬,但是,維也納周邊的土地卻十分有限,難以支撐如此多的糧食供應,而匈牙利這個奧匈帝國最重要的產糧區,又控制在哈布斯堡等反動勢力手中。”
“所以,要解決糧食問題,我們就必須發動東征,獲取東部的產糧區。”
維也納毫無疑問是一座大城市,在1934年以前,其人口就已經接近三百萬,前世,同時期,維也納的人口也僅僅是不到兩百萬。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奧匈帝國續命,多活了十幾年時間,并且趕上了二十年代的經濟繁榮,加快了帝國人口向維也納的集中。
現在即便大量人口出逃,也還有兩百多萬,比前世多出至少幾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