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斯特說道:“赫斯,我知道他,是一位不錯的年輕人,好像是科學院的研究員,不過,我的東西沒有他那么多。但是,工作量也不少,而且最好你們派專業一點的人來處理,我的資料都是很珍貴的。”
克亞索夫說道:“當然,知識就是財富,我們東非使館的雇員,都是精挑細選過的,至少有中學學歷,對知識有著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他們肯定不會毛手毛腳的。”
他的話讓克拉斯特放心了許多,在歐洲,中學學歷就已經算高文憑了,當然,克亞索夫說的是至少中學學歷,實際上大學生職員可能也不少見,東非的大學生數量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要多。
當然,東非高等教育規模雖然后來居上,但是在底蘊上遠不能和歐洲相比,這也是東非為什么迫切想從奧匈帝國“撈人”的原因。
這將節省東非大量時間,加速東非在科技領域霸權的構建,前世美國就是典型例子,先是吃了一戰,奧匈帝國解體的科研和人才紅利,并且直接獲取了德國的各種核心技術。
二戰之后,更是對德國本土人才和科技再次直接掠奪成果,后來蘇聯解體,美國又吃到了一次人才和技術紅利。
所以,在21世紀之初,美國科研霸權無比強大,完全不值得奇怪。
……
三天以后,東非使館的卡車,拉著克拉斯特院士一生的研究心血,離開了他的住處,而克拉斯特院士本人,也要前往東非。
因為克拉斯特院士研究領域在化學方面,所以他在東非政府的推薦下,選擇前往貝拉市定居。
即便對于奧匈帝國的科研人才,東非政府也不是把他們引入東非就直接放手不管了。
而是盡可能的“分而治之”,尤其是針對奧匈帝國的猶太學術團體,奧匈帝國教育和科研體系中,有許多猶太人,東非盡可能的不讓他們在東非重新抱團。
就比如把兩個認識的猶太科學家,一個安排在東非東海岸,一個安排在東非的西海岸,這樣他們之間的交流自然也就會減少。
東非的科研也有許多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東部,中部和西部,除此外還有一些次級中心,就像南部和大湖區等地,有些類似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所以對于移民的去向,東非有許多選擇。
當然,對于非猶太裔的奧匈帝國移民,東非就不會考慮這么多了。
說到底還是猶太裔因為歷史原因,在奧匈帝國教育和科研領域占比比較大,人數比較多。
畢竟,奧匈帝國的精英階層過去更重視軍隊等領域的發展,而猶太裔有錢,發展受限,所以更精于金融,科研等領域。說難聽點,就是猶太裔過去在歐洲,不受待見,所以從事那些歐洲貴族看不上的領域和行業。
但是,自從歐洲進入資本主義和工業時代,過去歐洲精英看不上的領域和行業,反而做大了。
歐洲的猶太人站在了風口上,成為了那頭被風吹起來的“豬”,而不是他們真的就像宣傳那樣天生聰明。
而東非重點關照奧匈帝國猶太裔科學家,也有自己的理由,猶太裔因為信仰的原因還有歷史習慣,就容易抱團,這使得他們容易形成壟斷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