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皇儲對于父親的判斷,表達了一定的認同:“如今日本和德國關系確實走的很近,兩者未來還還真有可能形成同盟。”
“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范圍就比一戰更加擴大化,幾乎覆蓋了整個歐亞大陸。”
德國和日本結盟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實在是二者利益和地緣上的互補性太強,尤其是針對蘇聯這個共同敵人上,兩國的共同話題完全都說不盡。
蘇聯必然是兩國的敵人,這一點是不可避免的,對德國,蘇聯和其在中東歐地區有直接利益沖突,同時,蘇聯在意識形態上對德國也不可能聯合,至于前世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誰都知道雙方心懷鬼胎。
對日本,日本在東亞和蘇聯的矛盾同樣尖銳,蘇聯根本不可能允許日本完全征服遠東帝國,畢竟,日本如果徹底掌握東亞地區話語權后,日本下一個槍口就有指向蘇聯的可能性。
而且,對日本權貴而言,蘇聯意識形態對他們同樣也是致命的。
因此,德國和日本,為了應對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最終走在一起,幾乎已經注定,德國需要日本牽制蘇聯,而日本同樣需要德國把蘇聯主要精力牽扯在歐洲方向。
當然,對于兩國的靠攏,恩斯特是樂見其成的,畢竟打破現有國際秩序,重新分贓也是東非的重要目標,因此,就必須有德國和日本這種國家,充當急先鋒,最終東非能分到多少蛋糕不確定,但肯定能讓英國和法國等德不配位的國家,把世界市場的大頭利益吐出來。
還有蘇聯這個國家,如果德國和日本能削弱蘇聯,對東非進軍中東和中亞,同樣是利好的。
這樣一來,東非最后的競爭對手就只剩下美國,不過,東非有信心在和美國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東非和美國的利益沖突點,實際上在未來的拉美,歐洲兩個主要區域,不過,兩國想獨吞上述兩個區域是都做不到的。
恩斯特說道:“基本上,未來世界格局,將會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們和美國已經預訂了其中的兩張門票,至于第三個國家,大概率在德國和蘇聯中決勝出,而我更看好蘇聯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本時空里,德國的實力比前世要強悍一些,因此德國戰勝蘇聯的可能性就增加了,但是,恩斯特還是不會因此看好德國。
就蘇聯那種國情,恩斯特甚至相信,就是東非和蘇聯做上一場,也沒有把蘇聯消滅的可能性,而德國的實力比東非要差太多,因此,德國想征服蘇聯,可能性不大。
當然,現在恩斯特希望蘇聯取得最后勝利,還有現實的利益需求,那就是如果德國取得歐洲霸權后,東非就會變得被動。
就比如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這兩個重要海上通道,如果落入到德國手里,東非想把手伸入歐洲,基本就不可能實現。
德國統一歐洲的話,它是真能通過原奧匈帝國,把地中海納入他的掌控之下,而蘇聯就完全不同了,蘇聯想沖出黑海都很困難,因此,蘇聯如果勝利,也不會威脅到東非在歐洲的利益和影響力。
恩斯特說道:“一個殘血的蘇聯,它沒有辦法統一歐洲的能力,因此,我希望未來,德國能最大限度的削弱蘇聯,而一個強大的德國,天然就能成為歐洲的領導者,這就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