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略蘇聯這種地跨洲國家后,亞洲唯一列強日本,這種區域性霸主,能讓東非等強國,在工業和技術上看上眼的東西真不多。
而日本海軍和其背后日本造船工業算是比較突出的部分,但是,日本這種資源匱乏國家,資源短缺毫無疑問會在戰時拖累其海軍戰略。
不過,日本雖然落后,工業實力差,但是在東非的世界戰略中,它的重要性卻要超過許多列強。
因此,它和蘇聯才會被弗里德里希皇儲放在最后來講。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眼下世界經濟回暖,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家加強對經濟進行干預,比如美國,英國這些國家,一個是軍事拉動,德國和日本是典型代表。”
“但是毫無疑問,這些舉措都不能完全解決經濟問題,并且會讓國際社會變得越來越危險。”
“想要恢復國際社會的穩定,就必須打破舊有國際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總結就是一句話,東非必須做好戰爭可能發生的心理準備。”
恩斯特站在一張世界地圖前,指著印度洋,畫了一圈,經過澳大利亞,東印度群島,東南亞,南亞,中東等區域。
“這將是新世界格局下,未來東非利益的核心,在環印度洋,東非是唯一的世界大國。”
印度洋是相對封閉的大洋,只要控制幾個咽喉要地,就能把它封死,主要就是英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好望角三地。
馬六甲海峽可以切斷大部分太平洋地區國家和勢力,進入印度洋,而從古至今,以及未來,在太平洋地區能夠做到這一點大概只有東亞兩大國,也就是遠東帝國和日本,還有東太平洋的美國。
蘇伊士運河則是鎖死歐洲進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配合好望角,英國人就能拿捏歐洲國家和亞洲貿易的大動脈。
除了外部勢力以外,在環印度洋沿岸,值得注意的還有奧斯曼帝國和蘇聯,奧斯曼帝國依舊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如果奧斯曼帝國復興,那印度洋,黑海,地中海幾個重要區域,它就能發揮力量。
蘇聯,想要影響印度洋區域,也比較容易,尤其是通過陸地,扶持親蘇政權和國家,就比如印度,奧斯曼帝國,波斯,阿富汗等。
就現在印度洋形勢而言,東非屬于是英國的挑戰者,而未來,紅海,馬六甲海峽,好望角必然被東非接管,成為東非的勢力范圍。
東非自然有底氣這么說,不管通過和平還是戰爭手段,英國退出印度洋都是不可逆的趨勢,東非沒有強硬奪取這些區域,只能說沒有戰爭的必要性,戰爭往往都是最后手段。
至于說,英國拉攏其他國家,阻止東非控制印度洋,那是不現實,能和東非形成對抗的國家,無非就是美國,但是,美國很難把手伸入印度洋,如果,美國這么做,無異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就像前世蘇聯支持古巴一樣,古巴就在美國的眼皮子底下,蘇聯想支援古巴,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而東非在地緣上,恰好克制美國,就比如東非可以和加勒比海諸國勾勾搭搭,而東非從南大西洋進入加勒比海之間,沒有被封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