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未來遠東帝國,就是現在的金陵政府至少也是名義上的官方政府,得到各路軍閥和地方勢力的承認,歐洲連這種名義上的統一政府都不可能組建。
因此,遠東帝國必然成為未來東亞地區事務的主導者,加上蘇聯和美國的制衡,東非沒有可能在這一區域內發揮主導作用。
在整個太平洋地區,東非的戰略支點就是南洋,這一區域也是東非在東方利益的主要體現,就比如能源,礦產,殖民地,市場等等,都是可控的。
而遠東帝國市場雖然龐大誘人,想要進入就必須高投入,且承擔巨大風險,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就是重要體現,俄國在東北亞折戟沉沙,威嚴掃地,最終淪為國際笑柄,這為后來蘇聯工黨發展壯大也起到了加速效果。
同時,就算成功打入遠東帝國市場,也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曾經在遠東帝國如日中的英國,其勢力也在不斷萎縮,其他國家想長期壓服遠東帝國也不存在可能性。
畢竟遠東帝國民眾不是印度,反抗精神更加強烈,按照歷史規律,如果不是帝國主義勾結,那19世紀,遠東帝國就很有可能改朝換代了。
……
印度洋能在東非世界戰略中排在第二,主要還是控制印度洋,能給東非帶來最大的利益。
南大西洋的南美和西非,雖然體量也不小,但和印度洋相比還是差一些,印度洋直接連接著三塊大陸,歐亞,非洲和大洋洲,同時控制著世界貿易的核心,也就是歐亞航路。
而印度洋周邊,市場也要遠超南美和西非,僅僅是南亞地區,人口就超過三億,規模最小的大洋洲市場,人口也有六百多萬。
同時,印度洋直接關系到歐洲,亞洲地區和東非的貿易,這也是南美,西非做不到的,東非可以依托印度洋,左右通吃,而南美和西非的自主性就強上許多。
恩斯特說道:“印度洋的控制成本低,收益大,控制這片海洋,就能直接影響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國家,尤其是歐亞大陸上的眾多強國。”
“而想控制印度洋,就要先控制南洋,我在印度洋西邊,有本土作為依托,而在印度洋東部還是和其他勢力共享。”
東非想掌握印度洋,就必須控制印度洋的東西兩邊,在東面,東非強大的國力,完全可以做到一手遮天,別看英國守著紅海通道,但是只要東非海軍稍微發力,就能在亞丁灣把歐亞航路鎖死。
而在陸地上,東非也占據絕對優勢,可以隨時讓英國在埃及,索馬里蘭,南非的殖民地,瞬間煙消云散。
可要是到了東印度洋,形勢就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東印度洋距離東非本土也有一定的距離,其次,南洋和南亞地區,東非現在也只是眾多勢力中的一個。
英國,法國,荷蘭在南洋的勢力不比東非少,其次,他們還能和美國,日本默契配合,從而阻止東非在南洋做大。
明面上,這些國家沒有聯合在一起,可在應對東非這個印度洋巨獸的壓力,不可能沒有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