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自從一戰結束后,德國就對東非積累了不少仇怨,認為東非竊取了德國的財富和殖民地,在德國國內出現了反東非情緒,現在這種情況和阿道夫倡導的人種優越論結合,進一步被擴大化。
阿道夫其《奮斗》一書中明確表示過:“……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認知錯誤:認為黑人或者黃種人可以變成德意志人,因為他學會了德語,并愿意在將來講德語,他就能成為德意志人,我們永遠不能清楚地看到:這種‘德意志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去德意志化’……這種過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毀德意志民族的元氣……”
這些話,可以說處處插在東非人的心頭上,畢竟東非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國度,并且宣揚德意志文化認同。
按照他的話說,東非所謂的德意志化,就變成“去德意志化”,東非根本就不成為德意志國家。
不過,阿道夫的這種思想,在德國還是收獲了不少認同的,在他之前,威廉二世也沒有少對東非有所微詞,對于東非這種“雜血”,德國就一直看不上眼。
現在,德國對東非的態度,就更類似前世對蘇聯開戰前的態度,東非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
前世,從一戰戰敗到巴巴羅薩計劃以前,德國和蘇聯明面上好的幾乎穿一條褲子,德國的許多研究放在蘇聯,甚至德國士兵訓練也放在蘇聯進行,二戰爆發后,兩國更是瓜分了波蘭。
可能正是因為這段特殊的歷史淵源,才導致了前世,蘇聯領導人約瑟夫一直到兩國開戰前,還錯誤的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德國不可能和蘇聯翻臉。
因此,恩斯特必須把德國侵略東非,作為一個可能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尤其是在北非和中東地區。
蘇聯有石油,中東同樣如此,更別說中東還有蘇伊士運河這條世界海上貿易大動脈。
而前世,德國是切切實實把手伸到北非和中東地區的,尤其是北非,還打響了“沙漠之狐”這種世界名將的名號。
總而言之,東非和德國的關系維持在一個脆弱的平衡,只要德國觸動了東非的敏感神經,兩國關系就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之相比,還是奧匈帝國更對東非的胃口,可惜,奧匈帝國現在自身難保,東非在歐洲的這最重要的盟友,極有可能在近期內徹底被顛覆。
之前,奧匈帝國穩定的時候,其實,還能起到潤和東非和德國關系的作用,現在,沒了這個中間人,東非和德國關系只會更加惡化。
當然,對于這種惡化,恩斯特現在并不關心,他已經在心里提前給德國判定上了“死刑”。
因此,現在東非在戰爭準備上的兩個研究重點,分別就是日本,還有德國,東非國防軍未來應該具備壓制兩國的實力。
恩斯特說道:“國防軍武器裝備研發,和軍事技術的發展,一要盯緊歐洲方面,二要盯緊南洋海域。”
“在歐洲,如果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非就是最后壓軸出場的決定性力量,要盡可能把我們的傷亡和損耗降到最低。”
“歐洲的地形以平原為主,所以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是帝國陸軍的重點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