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今世界海軍的發展情況,未來東非想要應對,或者說收割戰果,東非海軍規模是遠遠不足的。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爆發必然消耗大量資源、財富,除了軍工企業可能短時間受益外,原油、黃金、金屬材料等都會價格上漲。
尤其是東非未來可能應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人類歷史空前的戰爭,如果現在不提前準備,彼時只會付出更高昂的成本代價。
簡單理解,戰爭期間就是賣方市場,各類物資都會因為戰爭創造的需求,價格上漲,而且許多東西可能有錢也買不到。
恩斯特說道:“在八五期間,東非要開始儲備戰略物資,尤其是鎢礦,橡膠,石油等資源,即便用不著,也可以轉手掙一筆差價。”
鎢礦這種全球都十分稀缺的資源就不用多說了,即便目前世界鎢礦價格偏高,但是真等到戰爭爆發,需求只會更大,且供不應求。
而東非的鎢礦資源也并不充裕,產區集中于大湖區和剛果盆地中間的山區。
1934年,世界主要鎢礦出口國,分別是遠東帝國,葡萄牙,緬甸,玻利維亞,西班牙,澳大利亞除此外,剩余國家中也只有幾個有少量產出,且基本滿足自身需求,比如東非和美國,雖然都本土有儲量和開采,但主要還是依賴進口。
橡膠這種東西,東非倒是不缺,畢竟東非本土就是橡膠重要產區,但是,橡膠本身在國際上就一直供不應求,這源于其應用范圍廣,使用和需求量大。
而石油,東非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但是,東非的石油開采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分布于海外殖民地。
就比如波斯灣和南洋兩地,這兩處的石油資源,在戰時是有可能受到影響的,這兩個地區都屬于勢力錯綜復雜的地區,是各國勢力激烈爭奪的區域。
像波斯灣,北有蘇聯,南有東非和英國,德國憑借奧斯曼帝國,也在當地插上一手,所以,一旦戰爭爆發,波斯灣的安全性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南洋就更不用說了,匯聚英、法、美、東非、荷蘭、日本各方勢力。
目前,東非的海外石油開采,主要分布在三個地方,中東,南洋還有委內瑞拉。
前兩者可能受到戰爭的威脅,委內瑞拉也并不一定安全,畢竟,前世德國的潛艇是活動于整個大西洋地區的。
至于,東非為什么現在就會將德國當做潛在敵人,這實際并非東非取決于和德國的關系,而是取決于日本和德國的關系,日本在東非世界戰略的劇本中,命運已經注定,因此,日本未來的合作者,也要受到牽連,成為東非的敵人。
而就目前國際形勢來看,最有可能和日本成為盟友的國家,就是德國。
德國本身和東非,其實沒有太大的利益沖突,哪怕德國征服歐洲,其實也能讓東非勉強接受,只要其不進一步向北非,中東擴張。
所以,對于德國,東非未必一定要喊打喊殺,兩國之間未來的關系,完全取決于未來德國的戰略取舍。
不過,現在在阿道夫領導下,德國和東非的關系,就變得更差了一些,并且還在持續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