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現在的歐洲格局中,地位十分微妙,意大利看似處于中立國地位,占據外交上的主動權,但現實里意大利和兩個陣營卻都有矛盾。
所以,意大利想兩頭通吃,前期具備可行性,如果沒有野心,那一直保持中立,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意大利首相貝尼托,很顯然不是一個能“閑”住的人,他的野望一點也不比阿道夫差。
……
1934年9月11日。
萊茵市。
在忙著經濟統計的空隙,弗里德里希皇儲等東非高層就一直在關注奧匈帝國戰局的發展。
“現在德國已經占領了布拉格,波西米亞北部和西部的主要重鎮也被其控制,德軍在南路的進展也不錯,迅速朝著維也納方向推進。”
“不過,德國并沒有更往南,支援或者收編南部奧匈帝國西南戰區的殘軍,應該是顧慮意大利的態度。”
東非國防部長施瓦格,在沙盤上插著旗幟,紅色代表德國,黃色是工黨,綠色是意大利,藍色是奧匈帝國。
肉眼可見,紅色的德國旗幟正在變多,而綠色旗幟代表的意大利軍隊數量雖然不少,但多集中在威尼斯西部一線。
黃色工黨旗幟則慢慢變少,但是在東部有擴大的趨勢。
施瓦格一邊沿著多瑙河插旗,一邊說道:“奧匈帝國政府軍現在面臨的問題,很嚴峻,因為之前匈牙利事件的原因,奧匈帝國拆除了一批維也納到匈牙利之間的要塞,試圖加強對匈牙利的控制。”
“而現在,這反而便宜了占據維也納盆地的工黨聯合政府,他們向布達佩斯推進的過程中,因為匈牙利缺乏軍事要塞,所以反而不利于奧匈帝國的反攻。”
“維也納到布達佩斯的路程,不到三百公里,這就對了布達佩斯的奧匈帝國政府,形成了致命的威脅。”
維也納對布達佩斯具有天然的地理壓制能力,匈牙利工黨政權覆滅時,這種地理上的優勢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現在情況也顛倒了過來,工黨控制了維也納,而奧匈帝國政府卻在布達佩斯,并且,此前,奧匈帝國還拆除了兩座城市沿線的一些軍事設施,這就讓奧匈帝國政府坐蠟了。
施瓦格說道:“現在奧匈帝國的戰爭情況可以說十分詭異,工黨在北邊和西邊的損失,在東邊和南邊得到了彌補,根據我們的判斷,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工黨兵臨布達佩斯,可能就在一個月內。”
“布達佩斯雖然名義上是奧匈帝國的首都,但是本身就比維也納實力弱,上一次為了鎮壓匈牙利工黨,匈牙利的軍事工業更是遭到了破壞。”
“這導致匈牙利軍隊現在面臨嚴重的武器彈藥缺乏問題。”
布達佩斯作為匈牙利的主要工業重鎮,之前還在維也納辦公的哈布斯堡皇室,為了加強集權,所以對原布達佩斯的軍事工業進行了閹割。
現在,他們自己卻嘗到了這個苦果,這確實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