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世界鋼鐵產量超過一百萬噸的國家,總計也才十二個。
這十二個國家分別是:東非、美國、德國、蘇聯、英國、法國、奧匈帝國、日本、比利時、意大利、加拿大、盧森堡。
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國土面積太小,而加拿大更側重于殖民地屬性,因此,當不得列強地位。
所以,現在意大利競爭世界十大強國的位置,是完全具備可行性的。
而就是這個世界十大強國之一的意大利,現在連軍工業產能上完全自給自足都做不到。
意大利的軍事工業只能支撐其打小規模的戰爭,遇到大規模戰爭時,就必然會出現供應短缺。
而即便是奧匈帝國西南戰區的一部分力量,對意大利而言,也是很難對付的,這可以看做列強國家間實力的參差。
所以,貝尼托也不得不拉下臉,從國外進口武器和彈藥,來滿足現在意大利軍隊的需求。
貝尼托說道:“我會下令,將全國的重武器向前線聚攏,來解決我軍在火力上的困境,你們要是再打不好,就等著上軍事法庭吧!”
首相都這么說了,前線的意大利指揮官們自然也找不到推諉的借口,紛紛向貝尼托保證,會在一個月內把軍隊推進到威尼斯城。
……
一時間,意大利方面加快了對布倫塔河防線的攻勢,貝尼托親自督戰,并且集中全國資源支援前線,布倫塔河防線終于出現了動搖,這迅速引起了德國的注意。
在柏林,阿道夫決定進一步增兵奧匈帝國戰場。
“現在,我們在奧匈帝國的軍隊已經超過二十萬,還有十五萬的奧匈帝國仆從軍,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借鑒于西南方向,意大利加快對威尼斯地區的攻勢,我們必須盡快擺平奧匈帝國的叛亂問題,在年底以前,徹底拿下奧匈帝國。”
“所以,我決定再增援二十萬帝國軍隊進入奧匈帝國,兩個月內徹底殲滅奧地利聯合政府,年底以前,奧匈帝國的戰事要徹底平息。”
“我們要趕在意大利人拿下威尼斯之前,穩定奧匈帝國其他區域,再反過來和意大利磋商利益劃分。”
阿道夫的命令很快就得到了落實,這次,通過對奧匈帝國的戰爭,也是阿道夫進一步收攏軍權的契機。
畢竟德國軍國主義盛行,軍隊在國家事務中甚至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只有徹底拿下軍隊,阿道夫的統治才能真正得到鞏固。
而隨著德國方面的增援,這讓本就已經處于劣勢的大奧地利聯合政府軍,也就是工黨武裝所面臨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