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4年,意大利軍工業發展的主旨就是盡可能國產化,貝尼托想要實現意大利崛起,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大國的野心,就必須建立獨立的軍事工業。
這對意大利而言,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挑戰,意大利目前軍事技術領域研發并不差,可資源短板卻過于突出。
意大利在工業原材料領域的來源,用“萬國湊”形容也不為過。
包括煤炭,石油,鐵礦石,銅,橡膠,棉花等等戰略資源,都嚴重依賴進口,甚至連最基本的糧食生產都面臨問題。
以能源為例,意大利本土煤炭產量極少,而且品質很差,在1934年,意大利主要通過進口德國,東非,蘇聯,還有英國的煤炭維持本國工業的運轉。
德國的煤炭資源并不缺乏,且距離意大利較近,所以德國煤炭是意大利主要最重要的進口對象。
然后是東非,東非在對意大利煤炭出口上,主要做的是二道販子,也就是東非把南亞,澳大利亞的煤炭運輸到意大利銷售。
東非和意大利的貿易一直不錯,畢竟從上個世紀以來,東非就開始做和意大利之間的糧食貿易。
而依托糧食貿易,東非和意大利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種類也在不斷增加,覆蓋眾多農產品和礦產,諸如橡膠,咖啡,茶葉,棉花,煤炭,鐵礦……
然后是蘇聯,蘇聯和意大利的貿易發展,也并不受到兩國意識形態干擾,畢竟對意大利而言,蘇聯距離意大利中間隔著德國,奧匈帝國等國家,對意大利實際上造不成太大的威懾。
前世,意大利在西方集團里對俄羅斯的制裁,就不是很感興趣,冷戰期間,更是直接和蘇聯眉來眼去。
最后是英國,英國和意大利有貿易關系完全不值得奇怪,畢竟英國是地中海霸主,它掌握著意大利進出口的必經之路。
石油資源方面,意大利情況相對較好,意屬利比亞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分布區域,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目前意大利對當地的資源勘探進展比較慢,想徹底實現油田開采,也需要時間。
目前,意大利正在加快利比亞鐵路的建設,從而希望借助東非力量,來幫助其實現利比亞石油的開采和提煉。
說完能源,然后是金屬礦產,畢竟沒有金屬,意大利的軍艦,火炮想要生產完全做不到,而意大利恰好在金屬礦產方面的稟賦也很差。
就以鐵礦石為例,意大利的鐵礦購買來源五花八門,除了之前提到的德國,東非,蘇聯,英國以外,包括瑞典,法國等等諸多國家,意大利都有進口。
同時,因為鐵礦的匱乏,意大利的廢鋼鐵回收行業也比較繁榮。
而缺乏能源和鐵礦的意大利,想要發展工業自然是千難萬難,但1933年,意大利的鋼鐵產量還是增加到兩百萬噸出頭。
這對意大利而言,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世界列強中,西班牙的鋼鐵產量還不到一百萬噸,意大利比西班牙的兩倍還多。
所以,意大利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列強的實力,就鋼鐵產業而言,比意大利高的國家,也就只有九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