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完全理想化的政治制度,只有真正實現過的國家才能體會到,而早期蘇聯就具備這種雛形,因為當時蘇聯工黨還沒有變質。
德國對比蘇聯,那完全是毫無遮掩的實行暴政,明目張膽的壓迫國內非德意志民族,還有異見分子。
當然,不管蘇聯還是德國,都是現在東非要嚴防死守的對象,在這個問題上,父子兩人沒有繼續討論。
弗里德里希把話題拉回正軌后,接著說道:“現在,德國拿到了奧匈帝國幾乎完整的造船工業體系,而這套體系的潛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過去奧匈帝國并不重視海軍的發展。”
“而德國可能會發生一些轉變,在他們手中,奧匈帝國的造船工業,可能會發生質變,德國擁有很充足的資金,人才,還有技術儲備,消化和提升原奧匈帝國的造船工業。”
“當然,如果德國大力發展海軍的話,肯定不止蘇聯人緊張,畢竟現在蘇聯海軍根本不值得德國海軍全力出手。”
在以前,沙俄海軍是歐洲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即便日俄戰爭以后,沙俄海軍的家底也還算可觀。
隨著沙俄政權的更迭,原本沙俄海軍的家底受到了重創,主要在于人員流失,管理不善,戰略轉變等原因。
現在,蘇聯海軍的戰略思想是小規模戰爭理論,也就是完全只在蘇聯近海活動,毫不客氣的說,就是奧匈帝國海軍的實力都比蘇聯海軍要強大。
如果,德國在戰略上把蘇聯放在優先級,完全不需要在海軍上有過多投入,而如果德國接下來大力發展海軍,那他首先要對付的敵人,就值得推敲了。
反正東非看熱鬧不嫌事大,德國海軍再如何發展,也很難對東非形成威脅,德國的軍艦想跑到東非海域,就必須通過紅海通道,亦或者繞路西非。
紅海通道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一點,因為其太過狹窄,且關節比較多,就拿蘇伊士運河來說,在戰術上就很容易被切斷,尤其是空軍發展起來以后。
而過了蘇伊士運河,紅海地區也不安全,這里同樣在東非空軍的輻射范圍之內,后面還有曼德海峽,亞丁灣,最后還要繞過索馬里海域,才能突破到東非海洋安全的核心區。
至于從大西洋方向,繞路西非海岸,也不容易,難度雖然比紅海通道小太多,可德國在沿線缺乏軍事基地支撐,如果進行軍事冒險,就有可能重演昔日日俄海戰舊事。
而東非對德國的這種地緣和戰略優勢,其實對其他所有列強都有效,甚至連美國都做不到這一點。
同樣是本土直面兩大洋的國家,東非東西方向,完全沒有強國,而美國就不同了,它的東面同樣可能受到歐洲強國海軍的攻擊,雖然這種可能性極低。
就比如英國海軍如果能下定決心和美國開戰,鹿死誰手就不好推測,而美國西部的太平洋,對面同樣有一個海軍實力強大的日本,前世偷襲珍珠港就是日本海軍的杰作。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不管德國海軍如何擴張,東非都可以坐看風云,對東非的威脅甚至不如英國和美國這些國家。”
英國海軍對東非的威脅,主要是其殖民地還有海外軍事基地,以這些戰略支點,如果英國突然對東非不宣而戰,是有能力對東非沿海地區進行打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