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時報》:“新的神圣羅馬帝國在歐洲崛起,法國必須加大在軍事上的投入,保證法蘭西的安全……”
而法國的《人民報》則呼吁:“德國應該保持冷靜,德法都是歐洲事務的主導者,在歐洲日漸衰落的今天,德國和法國的關系應該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和敵對,雙方應該放下歷史恩怨,和平共處。”
法國的《公報》說道:“德國已經實施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希望德國政府能把精力和責任放在對抵抗蘇聯這個歐洲共同敵人身上,法國可以在這個事務上配合德國……”
可以看出,法國內部對德國的態度是最復雜的,有人把德國視作死敵,有人希望德法和解,有人鼓動挑撥德國對付蘇聯……
現在法國內部思想上都無法做到統一,這就是一戰帶給法國的后遺癥。如果是一戰前的法國,甚至根本不可能如此輕松的放任德國吞并奧匈帝國。
這也意味著法國整體在對德國的態度上,更傾向于希望德國高抬貴手,放法國一馬,而不是法國依舊能成為歐洲和世界事務中獨當一面的大國。
相較于法國的糾結,英國方面對德國的態度,就簡單一些。
英國新聞媒體對德奧合并并沒有大加批判,但是也強調和呼吁德國,要量力而行,尤其在海洋問題上,應該避免一戰舊事的重演,維持歐洲和平。
當然,英國媒體口里的德國,顯然是不包括蘇聯的。
這等于暗示德國,其后續的軍事行動,應該對英國做出退讓,在不損害英國利益的前提下,英國人可以容忍德國在歐洲大陸方向的擴張。
最后是美國,美國現在根本沒有功夫關心德國的發展,相較于德國,甚至其威脅都不如蘇聯和東非帶給美國的壓力。
而六個世界超級大國中,德國本身占據一個名額,其他四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德國吞并奧匈帝國,沒有強烈反對,最后一個蘇聯,它的態度也不知道考慮,畢竟蘇聯本身就是可以說是舉世皆敵的存在,也是德國明確的敵對國家。
所以,德國吞并奧匈帝國,幾乎毫無波瀾的完成了這一過程。同時德國國力的突然膨脹,也讓世界上的非超級大國和列強國家,在外交活動中出現重大變化。
首先是德國周邊的國家,比如盧森堡,荷蘭,比利時之流,他們對德國感到恐懼,畢竟盧森堡和荷蘭之前也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還有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也紛紛交好德國。
巴爾干國家也將德國放在本國外交事務中的第一位,現在他們的命脈就拿捏在德國手中。
而在歐洲之外,包括中東,遠東和拉美國家,對于更加強大的德國,也采取了更加積極的友好態度,其中就包括遠東帝國金陵政府,還有阿根廷,波斯這些國家。
而原本就傾向于和德國合作的意大利,日本,對于準盟友實力的加強,也是樂見其成的。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