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不亂,日本就沒有底氣發起南下戰略,這還要考慮美國,東非兩個變量,也不用多想,即便日本要對付美國和東非,也只會把這兩個國家放在最后。
至于說日本不和美國,東非為敵,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日本的野心是稱霸整個遠東,而不管美國,還是東非不可能讓這么大一片區域,全部被日本掌控。
日本和美國,東非之間的關系,就類似蘇聯和德國之間的關系,不存在和平共處的可能性,戰爭只是早晚的問題。
日本政府內部對這個情況也是一清二楚,他們很明白美國和東非,還有蘇聯不可能放任日本統治遠東,所以要做好應對這三個國家的各種預案。
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日本所面臨的壓力要遠大于德國,德國如果能擺平歐洲的勢力,就有很大可能性把東非和美國拒之于歐洲之外。
只不過前世,德國遲遲不能拿下英國,才導致美國能以英國為跳板,配合蘇聯給予德國最后的致命一擊。
而當下來看,日本最能夠實現的戰略目標就是通過攻占南洋,拿下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兩處咽喉之地,然后和東非長期周旋。
至于美國和蘇聯兩個敵人,日本就只能更期待敵人犯錯了,就比如美國懼戰,而蘇聯被德國拖死在歐洲,兩國和日本之間根本沒有緩沖空間,蘇聯本身領土就和日本是鄰國,而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太平洋也是一個堵不上的大窟窿。
所以,東非反而成為了日本三大威脅中,最好對付的一個,至少從地緣上來說是這樣。
……
1935年的世界列強里,只有東非和美國,依舊能夠坐看風云的話,其他各國,都在積極尋找盟友以應對國際社會的風云突變。
日本毫無疑問,只能選擇德國,唯有德國和日本沒有利益上的沖突,而兩國都要應對蘇聯的威脅,相互之間是最理想的合作者。
與日本相比,蘇聯的處境就很尷尬了,日本還能選擇和德國合作,而蘇聯在整個世界都找不到一個忠實的盟友。
隨著德國吞并奧匈帝國后,蘇聯的焦慮也在不斷攀升,為了應對來自德國的壓力,現在蘇聯能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盡可能獲得更多的戰略緩沖地帶,二是加快扶植歐洲的親蘇政權,三是繼續加強后方軍事工業的建設。
蘇聯領導人深知本國的主要工業區集中在歐洲部分的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等地,極易在戰爭初期被敵人占領或摧毀。
這三地的工業,可以說幾乎就在德國的眼皮子底下,本時空里,德國本身在一戰后就向東部擴張了部分領土,同時,波蘭也是德國的附庸國。
這也就意味著蘇聯首都莫斯科的安全問題,比前世更加突出。
而圣彼得堡更加不安全,德國海軍根本就不是蘇聯能夠應對的強敵,如果兩國爆發戰爭,圣彼得堡可能最先受到德國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