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的烏克蘭地區,形勢同樣嚴峻,在德國吞并奧匈帝國之后,德國就可以在南部部署更多兵力,而且烏克蘭平原無險可守,德國還有包括西烏克蘭在內的眾多仆從國,還有奧斯曼帝國也可能倒向德國。
所以,烏克蘭直面海陸兩方面的國防壓力,陸地上不用多說。
海面上的威脅也就是黑海,現在黑海連接地中海的通道掌握在德國盟友奧斯曼帝國手中,而德國又獲得了奧匈帝國海軍,兩相結合,就意味著德國可能從黑海方向進攻蘇聯南部。
這還不是德國對蘇聯軍事壓力的全部。
蘇聯,莫斯科。
約瑟夫指著地圖說道:“祖國的西面局勢已經完全惡化,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吞并奧匈帝國后更加強大的德國,而是一個以德國為核心的反動帝國主義集團。”
“這個集團里包括奧斯曼帝國,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西烏克蘭偽政府,保加利亞等等諸多國家。”
“從高加索到克里米亞,再到敖德薩、白俄羅斯,最后到波羅的海沿岸,三千公里的邊境線上,我們都面臨著這個龐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威脅和壓迫。”
“如果戰事一開,帝國東部的工業區,很有可能毀于一旦,所以,現在我們必須立刻對蘇聯的工業布局進行緊急調整。”
“將烏東,莫斯科,列寧格勒三地的工業,向蘇聯腹地的工業區轉移,重點發展西伯利亞和烏拉爾等工業區。”
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就可以看出現在蘇聯對德國的壓力的深刻和切實憂慮。
直接打斷現在蘇聯經濟發展的正常進程,讓正在蓬勃發展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發生重大轉變,直接牽扯到數百,乃至上千家蘇聯重點工業單位的命運。
一些原本正在建設的軍工企業和關鍵民生企業的廠址可能直接停擺,甚至已經運作起來的機器設備被拆解,運往東部的工業區重組。
而約瑟夫還在說道:“不僅如此,為了防止帝國主義可能對蘇聯發動的進攻,蘇聯必須提前選定一座位于后方的戰備首都,作為莫斯科的備份,當莫斯科陷入困難時,戰備首都立刻承擔大部分首都職能。”
蘇聯的優勢就是擁有極其優越的戰略縱深,甚至毫不客氣的說,蘇聯的戰略和國土縱深,就排在世界首位。
即便同為國土面積大國的東非,美國,遠東帝國,巴西等國家和蘇聯比較都差許多,這些國家在戰略和國土縱深只能排在第二梯隊。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潛在敵人主要來自東面,也就是歐洲的強國或者東非,而美國精華地帶,集中在美國東北部,從美國東部沿海到五大湖之間,幾乎沒有什么有利地形便于防御,而中間的北美大平原更是無險可守,西部環境又有些太過惡劣。
東非在這方面同樣好不了多少,雖然東非國土面積僅次于蘇聯,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東非的工業和人口集中在中間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