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蘇聯,德國都排除在外,西班牙也還是會打起來,頂多是內戰爆發后,雙方武器裝備差一些,戰爭烈度降低一些。
可是,這不意味著最后西班牙的損失就會比外國干預情況下爆發內戰的損失少,畢竟殺人的武器,在雙方沒有明顯代差的情況下,最終傷亡人數是很難判斷的。
哪怕西班牙共和派和國民派的軍隊,都拿冷兵器打仗,最終傷亡數字比熱武器也未必會低太多。
東非,萊茵市。
西班牙內部的一些情報,很快就被送到萊茵皇宮,早在幾年前,東非就加強了對西班牙的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班牙可以說是歐洲和東非關系最好的國家之一。在19世紀,東非就重視和西班牙的聯系,前西班牙皇室還接受過萊茵皇室的資助。
而西班牙本身,也是東非和西歐貿易的關鍵節點。
畢竟,東非對歐洲貿易中,直布羅陀海峽是不可忽視的戰略咽喉,西班牙的重要程度,不遜色于蘇伊士運河。
弗里德里希說道:“西班牙內戰爆發已經不可避免,情報部門獲取的消息得知,蘇聯和德國,都在加快武裝他們所支持的力量,大量武器裝備和人員被輸送到西班牙,這里很有可能成為兩國戰爭的演練場,還有武器裝備試驗場。”
誠然,德國的軍工實力,在全世界都是公認的強悍,如果是一般國家,面對裝備德國武器的勢力,那肯定會陷入硬件上的劣勢。
但是,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建設的蘇聯,其武器性能的提升也不容小覷,雖然蘇聯工業明顯比德國差,但是在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中,國防工業的優先級可是排在第一位。
而且,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期間,蘇聯能夠輕易的獲取各種最先進的設備和機械,所以,蘇聯工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其實是很高的,和國際社會主流列強沒有明顯差距。
其國防工業水平,甚至能排在世界前列,在日本,意大利之上,如果不考慮海軍的話,那蘇聯國防工業甚至能排在世界第一梯隊。
所以,即便和德國有一定的差距,蘇聯對西班牙共和派的支持,也不能被輕視,更何況在戰爭中,人的因素也很重要,接下來西班牙內戰,更考驗雙方政府和軍事指揮人員,以及各自支持者的能力。
恩斯特就說道:“西班牙內戰,雙方的實力差距并不是太明顯,不過我還是和之前一樣,更看好國民派,他們內部更加團結,而共和派卻無法達成統一共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