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整個多哥蘭,就達龐鎮的發展程度,也超過西非的絕大部分內陸聚落,這里有干凈的飲用水,電力和各種現代化設施,僅僅是前兩項,在西非就比較少見。
即便如此,想把達龐鎮發展起來,也是千難萬難,斐迪南大公嘆氣了一句:“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按照斐迪南大公心里的想法,作為新奧地利王國的首都,不說規模有多大,但至少也應該是一座城市,可是眼前的達龐鎮,規模甚至不如中世紀的大莊園。
……
1935年12月3日。
遠東帝國,徐州。
為了給哈布斯堡君主國和新奧地利王國提供移民,在年末,東非政府的指令下,當地的領事館開展了移民招募工作。
在徐州領事館總領事奧威爾和地方的一些東非辦事處,移民署等人員進行了一次談話。
“這次移民指標,本土下放的指標五萬,也是就是說從現在算起,到整個1936年,本土要求我們在當地招募五萬移民,這些移民是為了促進帝國在西非戰略的展開,西非對帝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需要大量人手,來部署,最好的辦法就是遷入移民,培植我們可以信任的力量。”
“同時本土還提出了幾個重點地區,按照這張地圖上圈出的幾個地方為移民的重點區域。”
奧威爾背后的地圖上,特意用紅色標明了幾個人口比較多區域,他用手指著這些紅色區域說道:“這次要盡可能的從這幾個紅色區域內招募移民。”
實際上,奧威爾自己也不知道本土為什么要專門挑這幾個地方吸收移民,畢竟從當地招募移民的話,在他看來有些瞎折騰的意思。
當然,如果他了解后世歷史的話,大概就可以猜到恩斯特的意圖了,所謂的紅色區域其實就是“黃泛區”大致范圍。
恩斯特顯然不可能和其他人透露這一點。
按照恩斯特給東非官員的說法,那就是上述區域,人口稠密,且比較貧窮,移民工作好開展,且遠東帝國近幾年可能發生大的戰爭,所以為了盡可能減少對其軍事行動和部署的干擾,徐州及周邊地區,最好不要輕舉妄動。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位在1935年變得尤為特殊。一二八事變后,日本不斷蠶食遠東帝國北方,這就讓徐州在軍事上的地位不斷提升。
說更直白一點,以前徐州是后方,而現在他已經成為了連接前線的核心樞紐,同時也成為了金陵戰略上的屏障,畢竟徐州是整個江淮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最前沿。
失去這里,日寇想要南下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同時借助徐州的鐵路樞紐作用,加快對遠東帝國的入侵進度。
金陵政府哪怕再無能,也知道守江必守淮的道理,更何況他們本身就在金陵這座沿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