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1935年,大量中央軍和地方部隊在徐州及其周邊地區駐防、整訓,城市軍事色彩越來越濃厚,隴海鐵路和津浦鐵路上的軍隊和物資的調運極為頻繁。
這個時候,東非從徐州及周邊大量吸收人口,確實會影響到遠東帝國在當地的“招”兵工作,所以從徐州更遠的地方招募移民,也就說的過去了。
當然,這個所謂的“更遠”很有限,他僅僅指的不是在徐州和他的郊區,而徐州以外的第九行政督察區其他地方,都是東非移民招募的重點區域。
這個第九行政督察區,他的公署所在地就在徐州。
奧威爾接著說道:“所有的移民,在統一集中到徐州后,再通過膠州港,輸送到西非。”
“就在上個月,帝國打算在西非扶持兩個親東非國家,分別是新奧地利王國和哈布斯堡君主國,因此對人口的缺口很大。”
“這次移民招募工作,門檻不用定的太高,最重要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只要身體健康即可,最好年齡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十歲到五十歲中間都可以,家庭移民優先。”
東非幫助哈布斯堡招募移民,自然不需要有太嚴格的標準,甚至比東非殖民地的移民標準還要低。
畢竟,就算真的移民出了問題,那也是哈布斯堡家族負責。當然,東非雖然不在意移民質量,也還是提出了一些要求。
就比如健康這一點,沒有強健的體魄,別說到西非生活了,恐怕連乘船到西非都困難重重,可能會死在海上。
奧威爾接著說道:“各個行政督察區的聯絡工作辦公室,都可以以此為標準,制定移民準則。”
“不過我相信,這個工作對你們來說并不困難,五萬人看起來很多,但是細分到你們所在的區域,一個轄區也就只要招募幾千人就可以輕松完成。”
在19世紀,東非在遠東帝國招募移民的難度其實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主要是當時遠東帝國民眾對東非的不信任度比較大。
加上其他列強或者國家,在遠東帝國的胡作非為,讓遠東帝國對外國人,普遍存在戒備心理,所以除非活不下去,沒有人愿意冒險移民到東非這個陌生的國度。
就比如在19世紀末,有許多遠東帝國民眾,被美洲各國,通過人口買賣的方式,變成所謂的“豬仔”,然后運往本國,從事修建鐵路,挖礦或者種植園等基本九死一生的工作。
這顯然不利于19世紀,東非在遠東帝國移民工作的展開,加上當時東非沒有什么名氣,有不少民眾把東非移民署人員當成“騙子”。
而進入20世紀后,隨著東非的強大,還有在遠東帝國聲望的傳播,以及一些“示范人員”的“衣錦還鄉”,東非移民的名額就成了“香餑餑”。
可惜,在進入20世紀以后,想要移民東非的門檻也越來越高,一直到一戰前,東非開始大手筆的開拓海外殖民地,才重新降低了門檻。
但是,這種門檻的降低只針對當時的東非殖民地,反之本土對移民的要求不增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