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政治和軍事為經濟保駕護航的典型例證,在北半球,東非能夠覆蓋影響的區域,主要是中東和北非,西非等區域。
而東非的基本盤,則在北緯十二度線以南,在北緯十二度線以南,東非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就超過世界其他任一國家。
例如,哥倫比亞是東非和美國在拉美地區的競爭的前沿,而哥倫比亞的北端緯度大約就是北緯十二度左右,東非本土北端的杰濟拉市大約也是北緯十二度左右,紅海通道南部的亞丁灣,北緯十二度穿境而過……
可以說北半球國家過了北緯十二度線,他們的軍事,外交和經濟活動,就必然會受到東非的影響。
東非在這條線以內,占據絕對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優勢,乃至是南太平洋范圍,畢竟東非在南太平洋海域還有一系列的殖民地。
……
進入八五規劃后,東非經濟發展顯然陷入了一個瓶頸,在以前,東非還能通過學習其他國家,從而有著目標明確的經濟和產業發展路徑。
可是,現在東非前面已經完全沒有了清晰的學習和追趕目標,在七五期間,東非還能瞄準德國的優勢產業,這個短板在七五之后,也已經不再明顯。
當然,這是針對于現在東非的國民群體,而非恩斯特這個有前世經驗的人。
在七五發展總結會議后,恩斯特就和弗里德里希皇儲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東非現在的發展,就像趟水過河,在二十年代,我們還可以摸著石頭往前走,可是現在東非已經進入了深水區。”
“想要再往前走,就要像大航海時代開啟時那樣,擁有無數的探險家和水手來試錯,摸索出經濟發展的新航路。就目前東非的實際情況來說,我們可以明確的就是繼續穩固推進電氣化過程。”
電氣化實際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之一,東非本身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頗具代表性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領導者,只不過相對于德國和美國,東非主要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后半程發力。
這個時間段,也就是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大約就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19世紀以前,東非表現并不突出。
而趕上并且抓住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重要機遇期的國家,基本上都混得不錯,大國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上維持或者成為了列強,小國的代表也是荷蘭,比利時之流。
恩斯特說道:“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東非基本完成,帝國想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就必須在科學技術上發力。”
“因為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對科學理論和科研人員素質的要求有了顯著提高。”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在技術層面的突破,工匠和技師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比如英國的瓦特,史蒂芬森等,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具有代表性,像西門子,愛迪生,特斯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