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廟里一看,原來供的是岳飛。
鄭海珠回憶起穿越來后從福建到江南的閱歷,大致明白了。
此時滿人還未入侵得勢,大明各地,尤其是江南,尊拜岳爺爺的廟堂祠堂很多。后來明亡清興,岳飛畢竟是抗金名將,滿人的后金也是金,清廷看不得把自己祖宗打得落花流水的岳爺爺受漢民供奉,自然要么把廟砸了,要么把廟里的武圣換成關羽。
只是,鄭海珠沒想到,繆氏竟對祭拜岳飛那么認真,還命顧府的下人專門準備了像模像樣的各種點心,擺到岳飛像的腳下,又給廟里捐了一兜香火銀子。
“還我河山,還我河山。”繆老太太抬起頭,望著高懸的匾額,反復念著上面所刻的四個字。
鄭海珠立在一眾婦人的側后方,看著繆氏的模樣,輕輕地問身邊顧宅的丫鬟“老太太常來祭拜岳爺爺嗎”
丫鬟答道“嗯,春秋都要來。從前冬至也來,現在歲數上去了,入冬后就讓大奶奶來。”
鄭海珠難免疑惑。
老太太出生于福建海邊,離南宋幾次慘烈對抗金軍和蒙軍的戰役地點,比如浙江寧波和廣東新會,都很遠。
況且,她原是皇上和娘娘身邊的宮人,大明崇文抑武的風氣,已根深蒂固,她不可能從萬歷帝和王皇后那里得來尚武的熏陶。
那么,繆氏為何對岳飛這樣的武人、對“還我河山”四個字,有著超出這個時代普通老婦人的情感
祭拜完畢,眾人游覽了幾處亭臺,憑欄俯瞰,尋了尋各家在三泖附近的大片農田,品評議論一番,便到了午膳時分。
蟹宴安排在后山一處專門接待仕宦人家的食府,因佘山多鶴,便叫作“鶴鳴樓”。
鶴鳴樓座落于村頭溪畔。
韓希孟見到,淙淙溪水處,秋蘭清姿逸韻,她最近恰在繡一幅蘭石圖,便攜了鄭海珠移步,去看這大自然中真實的蘭草。
不想石頭后邊,已坐著個八九歲的小女孩,眉清目秀的,手里拿著個圓圓的繡棚,在認真地下針。
韓、鄭二女定睛看去,繡的卻是個十字架。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