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學,乃普天之下,公私之間,一日而不可缺者。”
“算學有度數,有開方,有幾何。徐公光啟筆受幾何原本,令吾國吾民習之而旁通,譬如丈量田畝、營建橋梁、操用火炮,皆能受益匪淺。今日,我們便開始學習幾何原本第一卷,本卷論三角形,共四十八題。”
這日己時,顧壽潛替繆阿太來給守寬學校送筆墨紙硯,路過課室,里頭先生正在講授算學。
他站著聽了一會兒,轉身之際,見到王月生和張岱正并肩而來。
張岱拱手施禮,問道“旅仙也喜歡算學里的幾何”
顧壽潛道“原本無甚興致,因今歲受命于孫老爺,畫些槍銃火炮的法式圖,才曉得,開炮要用銃規度板計量,否則鐵彈會失了準頭。而此法又與幾何有關,是以也來聽聽。”
王月生笑著補充“顧公子的筆法神乎其技,又能化繁為簡,所畫的法式圖,不但學過幾何的炮手,就是我與匠人們,也能看明白七八分。”
王月生的贊美絕非出于寒暄之意。
年初,鄭海珠去崇明墾荒后,繆瑞云就叮囑王月生,盡快把火器鑄造與操作文字化、圖形化,形成工部營造法式那樣的冊子,交給北邊的劉時敏和南邊的鄭益。
王月生腦子一轉,提議道,阿太膝下的孫兒顧公子,便是現成的寫畫高手,恰那孫元化也受老師徐光啟的點撥,要將火炮之冶煉與操作,如幾何原本那樣成書。若讓顧壽潛進火炮廠,輔助孫元化成書,不至惹人疑心,好過自己這個本是管人管錢的婦道人家游走于場院工坊之間。
如今兩個月過去,顧壽潛果然進展不慢,王月生只待他全部成稿后,向孫元化和鄭海珠言明事涉軍機,要親自張羅刊印,借機昧下幾本。
此刻,顧壽潛哪知王姑娘明媚笑容里藏著如此深意,唯覺得眼前這一對璧人,雖無法光明正大地相守于大宅華屋,卻是鴛侶情篤、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妙境。
只聽張岱主動開口邀請“旅仙兄,小弟從山陰尋來幾張古杉木板,兄可愿前去一觀,指點指點”
斫琴用木,面板為杉木,底版為梓木。顧壽潛這般文士公子,對琴之雅好,不在張、王二人之下,自欣然同往。
到了琴坊的院子里,那個留在守寬學校教日語的永海和尚,正樂呵呵地撫著幾張杉木板。
寄寓大明快一年,永海的漢話突飛勐進,已能流利地向張岱表達夸贊。
顧壽潛邊看木板的年輪,邊聽張岱語永海敘話。
張岱雖言語謙和平寧,談論到琴板傳音的講究之處時,卻總以“王先生說過”開頭,顯是將王月生的喜好當作頭等大事來看待。
顧壽潛聽著聽著,心中便存下了個念頭。
回到文哲園,他喊來小廝“你去泗涇九里彎附近的窩棚,找那日送我回來的祝鐵匠,看看他的鋪子。若已開張,讓他打五十個軋木棉籽的碾軸,再做百枚針坯出來。”
顧母陸氏正在一旁修剪芙蓉,回過身來,探尋中難掩一絲喜意地問兒子“你可是要給希孟和鄭姑娘那里,送些農具去”
顧壽潛多日來難得露出會心的笑容,點頭道“我聽希孟說過,軋木棉,鐵碾子勝過木碾子。鄭姑娘要養那許多流民,近年必定手頭緊些,我們便送她幾個鐵碾子吧。至于針坯,我從阿太處聽了一個炒針的獨門秘法,正想試試。”